10月底的一天,泰州市高港区口岸街道徐庄村“第一书记”徐勤生头戴宽檐帽、脚蹬旅游鞋,正忙着了解水稻收成情况。
徐勤生于2012年9月从泰州广电台副调研员的岗位“退居二线”后,被选派到徐庄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当时,徐庄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负债近400万元,而村年经营收入只有3万元。经过密集调研,老徐很快烧起了上任后“第一把火”——修路!
“以前大多是土路,现在全修成水泥路,直通家门口和田间地头。”68岁的村民吴萍说。
“第二把火”——为增加耕地收益。徐勤生将村里的废沟、废塘填平,增加180多亩土地种水稻,如今1700多亩水稻全都流转给种粮大户,旱涝保收。没过多久,老徐又烧起“第三把火”——筹集400多万元新建6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出租给村里两个能人办企业。
老徐的“三把火”让徐庄村逐步甩掉贫穷的帽子——2016年村里还清债务,2019年徐庄村集体收入达320万元。
2015年9月,徐勤生到村挂职任期结束,村民自发联名向组织申请要他继续留任。如今,从党总支书记到“第一书记”,年过花甲的徐勤生已经在徐庄村深耕8年。他计划干到71岁再回家安度晚年,接下来,他要在打造特色田园乡村上做文章,利用和徐庄村仅一路之隔的凤栖湖景区,发展瓜果采摘、乡村旅游。
2009年至今,泰州先后选派7批1017名干部到村任职。泰州市委组织部两新工委办主任蒋磊认为,选派“第一书记”进村,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他们带动各种发展要素下基层,更带去宽阔的眼界、创新的思维和过硬的工作作风,激活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记者 周 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