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填土造林,“石旮旯窝”成了“聚宝盆”
2020-11-11 06:4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金秋时节,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班山村北面的瑶山上郁郁葱葱,熟透的冬桃压弯枝条。几十名工人忙着采摘、分拣、打包、装箱,迎接游客和客商上门采购。“山窝里环境好,我的桃子采取无公害种植管理,果子不易生病,口感好。”瑶山果园负责人张凯剥开一只碗口大的“映霜红”桃,甜香扑鼻而来。

班山村曾是出了名的“矿区”,有大小山头15个,石灰石储量丰富,采矿一度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支柱。“大学毕业后,我跟随父亲一起涉足采石行业,几年下来赚到一些钱,但总高兴不起来。”张凯说,当时觉得采石既不富财政,也不富百姓,想要做出些改变,又不知怎么办。

矿石开采导致瑶山原有植被被破坏,到处是飞扬的粉尘和随意堆放的石渣。后来,企业改制,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环保,山石加工企业陆续关停。茅村镇政府拿出整治建议,要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改造环境、复垦造林,让“荒山重新绿起来,让百姓富起来”,这与张凯的想法不谋而合。在镇政府支持下,张凯外出考察,看到乡村采摘游的巨大发展潜力,决定在瑶山种植果树,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以点带面带动当地产业模式调整。

“一个大老板,在这荒山种啥地?能种出钱来吗?”当张凯刚接手“石旮旯窝”时,周围的村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然而,短短6年时间,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以往的‘石旮旯窝’变成‘聚宝盆’,真了不起!”

“石旮旯窝”岩石裸露,没有种植树木的土壤。2014年,张凯投资260万元进行填土造林。张凯带记者走到果园旁一条4米宽的水泥路上,“这条路是我用碎石铺设运土的,40吨的卡车,足足拉了900车。”张凯粗略估算过,采石场最深处与山体落差接近20米,可见这片青山受过多大的伤害。准备好土壤,张凯又借来专业设备打深水井,铺设管道,足足忙了一个多月,终于具备了种果树的条件。

“山窝里虫害少,阳光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果树生长,这给了我很大信心。”经过考察调研后,张凯从山东引进2400多棵晚熟“映霜红”桃树和10亩软枣猕猴桃树进行栽植。来到果园西侧的看护棚,里面堆满种养果树的工具和相关书籍。“为了管护好果树苗,我把家搬到了石塘窝,吃住在山里,过上庄稼汉的生活。”张凯说,一年四季为果园除草、浇水、施肥、防病、治虫、修枝,他的双手长满了老茧,虽然辛苦但非常充实。

“从一开始我的目标定位就很清晰,就是做精品。每棵果树严格控制产量,保证果实充分吸收营养,提高优质果产出量。”张凯说,经过3年精心管理,2017年,30亩桃树挂果时,不少果实净重超过一斤,含糖量高达18%。

第一年销售冬桃,张凯只在微信朋友圈宣传瑶山改造情况时卖了一点,剩下的冬桃挨家挨户送给村民免费品尝,为的就是鼓励村民投资开发12个大大小小的石塘窝。在他带动下,村民郑长勇、张吉存复垦了60亩石塘窝,种上核桃、冬枣等果树,搞起种植,走上致富路。

“以前采石的时候扬尘特别大,村里人做饭不敢开窗户。现在山上都是果树,我们村30多人在这里打工,生活条件好太多了。”今年73岁的张洪仁在瑶山桃园给果实分拣评级,每天有50元收入。

今年疫情和恶劣天气给销售带来一些影响,张凯和村民迎难而上。“自己卖,销路不好,卖给批发商又挣不到钱,我们就自己想主意、找路子。”为促进销售,张凯在果园东侧开辟一个小广场,专门给大家在此录视频,直播带货。目前,瑶山果园已被推上快手、抖音等平台,被大众所熟知,销售渠道和价格都有了保障,每亩收入超过2万元。

“如今政府帮助我们修建水泥路,市里面也有针对矿山生态修复的规划,果园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张凯正准备申请商标注册和有机农产品认证,不断打响品牌,带动当地百姓一起在“石旮旯窝”里走上致富路。 记者 张耀文

标签:张凯;果树;旮旯
责编:戴雨扬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