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杨彦)千里医患情,苏鄂一家亲!一个公主抱,让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杨刚心里又是惊讶又是欣慰——抱起他的,是他和援鄂医疗队队员们曾一起救治过的72岁患者李荣祥。
10月30日,三位新冠肺炎康复患者从武汉来到南京,向曾救治过他们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队员当面表达感谢,了却一直以来的心愿。 通讯员 何
他们的见面
最动情!
见“亲人”,欲语泪先流
高铁在南京南站缓缓停下,车门打开,精瘦的老人一个箭步跨下车来!
老人名叫李荣祥,今年72岁了,武汉人。八个月前,李荣祥老人被确诊新冠肺炎,喘到走不了三步路。“一度觉得要和这个世界拜拜了。”李荣祥说,“你看我现在,精神吧!”
和李荣祥先后到南京的,还有杨亚农、李菊萍夫妇。他们都是今年年初,江苏省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在武汉救治的患者。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在与援鄂医疗队队员小型见面会上,杨亚农还没说话,就先哽咽了,李菊萍也是直抹眼泪。
同样感动的,还有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江苏省人民医院援鄂重症医疗队队长刘云。刘云说,这场抗疫斗争见证了“苏鄂连心,共抗疫情”的医患真情,也彰显了医务工作者对全中国人民的大爱。“见到久违的三位亲人,我非常激动,也禁不住又一次落下眼泪。”
最暖人!
一眼认出你,给你个公主抱!
当时在武汉病房里,患者和医疗队员们隔着防护服与护目镜,患者熟悉防护服上的名字,却不熟悉医疗队员们长什么样子。时隔半年多,在见面会上,哪怕口罩遮住半脸,患者依然能一眼从人群中认出当时熟悉的医护人员来!“是你们吧!”看到医疗队员孔辉、郑绪梅被认出后摘下口罩露出的脸,杨亚农、李菊萍夫妇如愿以偿:“这下终于见到真面目了!”双方热情相拥,现场医疗队员纷纷热泪盈眶。
见到了武汉归来还在微信群里一直指导自己康复的心内科杨刚副主任医师,李荣祥激动地来了个“公主抱”!轻轻松松抱起一个大老爷们,李爷爷的身体状态棒得让大家齐齐鼓起掌来!
最用心!
热干面遇上鸭血粉丝汤
李荣祥自7月份就开始筹划来宁了。为了表达谢意,李荣祥不远千里,特意带来了武汉特产鸭脖和一面精心制作的锦旗,上书:“医德医术精湛,逆行勇士可赞”。“你们对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李荣祥说,面对曾救过自己性命的江苏医护,他也会更珍惜健康,这也是医患双方共同的心愿。
杨亚农也带来了准备好的武汉特产鸭脖子和热干面,以及一面印有“千里驰援见真情,关怀备至暖人心”的锦旗。“我感谢医疗队、感谢医院,你们从千里之外奔赴武汉驰援,这小小的锦旗是我们夫妻的一点心意,谢谢你们!”
江苏省人民医院也为三位患者精心准备了具有南京特色的鸭血粉丝汤和雨花石、云锦等纪念品,医护们在武汉时挂在嘴边的邀请患者来吃鸭血粉丝汤,终于实现了!医院还将三位患者在病房里的影像资料做成了影集,很多照片患者自己都没有见过。
他们的故事
“72岁了,我还能打半场篮球!”
2月13日,持续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的李荣祥与妻子一同住进了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区。入院不到一周,夫妻二人就转入了重症监护室,而老伴儿患有心梗、高血压等基础病,没能挨下来,最终遗憾离世。“当时我极度痛苦,医疗队员们不仅给我精心救治,精神上也不断地给我安抚和鼓励。我想老伴儿不在了,我再伤心难过,她也没法再回来,我能做的只有配合医生治疗,努力活下去。”
从重症监护室出来,李荣祥身体一点点好起来。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离开武汉的时候,李荣祥还在隔离中。惦记着老李,刘云副院长带着其他队员一起去隔离点探望过他。老李当时手写了一张感谢信,和刘云副院长一起合唱了一曲《天边》。
之后,李爷爷身体越来越好,能走的路也越来越长。“我强迫自己锻炼,公园地铁站,能爬楼就不坐电梯。”李爷爷和江苏省人民医疗队也没断了联系,麻醉疼痛科主任潘寅兵、心内科杨刚副主任医师等等,都经常在群里给他们指导。他还经常把自己举哑铃锻炼的视频发到当时医疗队建起来的武汉医患群里,积极康复、积极生活的热情感染了群里所有人。李爷爷爱吹巴乌,心内科杨刚医生说这个习惯好,锻炼肺功能,李爷爷就坚持了下来,还在见面会上给大家表演了一段。
“我72岁了,现在还能打半场篮球。医疗队那么费劲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我把自己照顾好,才对得起他们!”李荣祥说。
“一张纸条上的签名,是我们之间的信物”
40多岁的杨亚农和李菊萍是2月14日收治入武汉一院的患者。虽然年轻,虽然还算轻症,但确诊新冠肺炎对他俩来说也是个巨大的打击。
杨亚农还记得当时刘云队长第一次来自己病房查房的样子。“她个子不高,但说话非常有力量。她在看我的CT时,用非常坚定的语气和我说,‘你没事’,我就觉得心里一下有了希望。”杨亚农说,这三个字,他一直记到现在。
出院时,杨亚农表示疫情结束后要亲自赴宁,当时就拿出手机查了武汉到南京的距离。“武汉一院距离江苏省人民医院549公里,我一定亲自过去拜谢!”杨亚农专门请当班的医护人员把他们的科室和姓名写在一张纸条上,并默默拍摄下每位救治他们的医护人员防护服上的名字。
“这张纸条我今天也带在了身上,”杨亚农一一念出纸条上的名字。“我感谢医疗队、感谢医院,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没有恐惧,从千里之外奔赴武汉驰援,真的太不容易!我能做的,就是亲口来说一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