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70年前,志愿军指战员以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崇高的献身精神,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
为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江苏·中国江苏网与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开展“寻访抗美援朝老兵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在全省范围内寻访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
▲89岁的林志洲
1951年3月1日,南京六合玉带乡青年林志洲报名参军,成为志愿军24军72师216团1营1连的一名战士。历经20余天急行军跨过鸭绿江、上甘岭阵地踩着“死人堆”进攻、空中飞行3000小时……谈起过往,这位89岁的老人言语中满是谦逊,“我的那些经历,和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相比,算不上什么!”
负重56斤,唱着“战歌”跨过鸭绿江
“火速集结!”1952年8月,林志洲所在的24军接到奔赴朝鲜的战令。他和战友们从浙江坐闷罐车到达辽宁,在锦州火车站吃了一顿他至今还记得的丰盛饭菜——红烧肉、馒头,那是当地百姓特意招待部队的。
“一年多没打仗了,部队要尽快进入战斗状态!”马不停蹄,上级下令急行军,徒步入朝。“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战士们一路唱着战歌,以三天为一周期,走了20多天。“第一天30公里,第二天40公里,第三天50公里,用急行军考验意志。”
▲林志洲年轻时的照片
赶路是考验,负重也是。一支步枪、80发子弹、4个手榴弹,还有背包、被子、棉衣、军用水壶和方包,每人至少背56斤装备和行李。“这和负重70斤的炊事兵比,算不了什么。”林志洲从不觉得累。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部队都在天黑后出发,从下午5点一直到凌晨,漫长的黑夜,挑战着战士们的身体极限。“夜深时,一位炊事员走不动了,问有没有吃的,我就把自己先前省下的两块压缩饼干分给他。”为了保存体力,林志洲会吃饱每一顿饭,压缩饼干这类“紧俏货”尽量省着,备不时之需。“不管有多累,我都会强迫自己要先吃饱,洗脸洗脚后再去睡觉,这样睡的时间虽然少,但状态恢复得快。”
后来,战争胜利了,林志洲当初帮助过的炊事员特别照顾他。“肉罐头、大白菜,有什么好吃的,他都会想着给我留一份。”回忆起这些,林志洲发出爽朗的笑声。
▲林志洲看着老物件
上甘岭血战,踏着战友们的鲜血往前冲
“去上甘岭!”1953年1月,24军接防12军,前往上甘岭。此前,他们在元山港驻防4个月,早就听说前线的战况,上甘岭山头被密集的炮火削低了两米。“上甘岭是去了就回不来的地方。”林志洲说,“我们全部准备好了牺牲。”
1953年3月5日,敌军来犯,炮弹如雨点般飞下,尘土飞溅,满山硝烟,还有战友被炸碎的血和肉。雨水、鲜血、泥土,模糊了视线。“我们不停地扔手榴弹、射击,踏着战友们的鲜血往前冲!”
“敌人怕死,三进三退。”经此一役,连里120人,仅剩20多人。
“之后,敌人不时来骚扰,每次都有战友受伤、牺牲。”为警告敌人,4月中旬,连里组成一支18人的加强班,深夜突袭。林志洲冲在最前面,手榴弹一个接一个投进敌方阵地。所有战士拧成一股绳,以少胜多,生擒敌军副排长,缴了枪和子弹!这次袭击,敌军停止了骚扰。“用枪杆子告诉敌方,我们不好惹!”这次仗,林志洲立了三等功。
6月,志愿军发起进攻。180人的加强连直奔对方阵地。
▲立功证书
冲!冲!冲!
飞来的子弹、轰鸣的爆炸,比以往更猛烈。此时,山土不是飞扬,而是遮了天。
前一秒,林志洲在射击。下一秒,体力不支的他眼前一黑,倒下了。紧张时刻,林志洲被炮火震醒,他立刻抓起步枪,起身射击。“人在,阵地在!哪怕只剩一人,也要战斗到底。”
战斗持续到天亮,林志洲拖着负伤战友回到后方。卫生员边接收伤员,边看着林志洲说:“你也躺下,你负伤了。”林志洲这才发现,自己额头被弹片擦破了一层皮。“卫生员问我要不要在后方养伤。这哪行?轻伤不下火线!”
这次战役,双方均损失惨重。退守之间,我方甚至不知道,阵地上到底是敌方守着,还是我方守着。“连长命令我再回阵地查探情况。”做完简单包扎,林志洲背上一支枪,头也不回地去了。
一到阵地,林志洲呆住了。“都是人,没有活人。”尸体遍地,一个挨一个。有敌方,也有我方。林志洲久久驻足,敬礼,含泪回营汇报。
6月底,军队决定乘胜追击。敌人弃营逃跑,我军紧咬不放,奔走十几公里,一直追到一处地势险要的大山沟。“返回营地!”林志洲收到命令,停止追击。
4次战斗在林志洲心里刻下烙印。他印象最深的是吃不饱饭,驻守近半年,粮草告急,馒头发霉,表面结了一层深绿色霉菌。战士们顾不了这么多,每到饭点,皮一撕,照样狼吞虎咽。难以忘怀的,还有战友撕心裂肺的哭喊。坑道是战士们的隐蔽地,来不及挖,就要用炸药炸,有专人负责,林志洲的老乡就是执行这项危险性极高任务的一员。“那天,我听到他的哭喊声,小腿被炸断,皮肉分离,骨头都露在外面。”
“上甘岭战役是争取谈判条件的重要筹码!”不久后,全军收到好消息: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
从步兵变空军,飞行3000小时
▲林志洲的飞行编号
1954年,林志洲所在营有一个到军校学习的名额,立下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的他顺利入选。8月,他到重庆第二步兵学校报到。
1954年12月,表现优异的林志洲被调往空军学校,开始空军学习生涯。
“步兵训练摸爬滚打,而空军还要动脑,这对没怎么读过书的我来说很难。”一年14门理论课,上午3门课6小时,下午3小时复习,高强度的理论学习让战场上没被战火打倒的战士们犯了难。
1956年,理论学习结束,领导特批林志洲15天返乡假。母亲握着他的手,领他看家里变化,就像儿时,大手牵小手。
林志洲记得,自己离开家时,是同去参军的老乡的母亲给他戴的大红花。去的时候8个人,活着回来的,只有两人。那位老乡比他小两岁,看着他的父母,他心里说不出的难过。15天假期刚过半,林志洲便决定返回空军学校。
高强度的训练、紧绷的神经让林志洲习惯了独自一个人,初回国时,他偶尔给家里写信,大多是“安好,勿担心”,苦和累藏进心里。收到回信他会很开心,“母亲说家里一切都好,弟弟妹妹都很好,村里很照顾她,总是要我注意身体。”
从空军学校毕业后,林志洲留校担任初级教练机飞行教员,带了5期学员。1966年,他来到福州军区独立运输大队,从机长干到副大队长。“飞行27年,我飞了四种机型,空中飞行时间超过3000小时。”林志洲说。1983年,他转业到了地方。
后辈再踏从军路
林志洲有一儿两女,他很少和孩子们主动提起抗美援朝那段经历。“我不过是打了几年仗而已。”孩子们问起战事,林志洲总是轻描淡写地带过。侄子林守东却是例外,从小,林守东便很崇拜他,追着听他讲过去的故事。在林志洲的影响下,林守东成为了一名海军。
▲林志洲的入团申请书
1993年,林志洲从南京市物资局机电设备公司退休,退休后的他“闲不住”,找了份保安的工作,“晚上看守仓库,也不累。”
2018年,老伴去世后,林志洲搬到江苏省老年公寓。“儿子有自己的事业,不想让他们操心,更不想影响他们的工作。”
在老年公寓的生活,充实而规律。早上6点,林志洲会准时起床,吃完早饭下楼散步,去报刊室看报纸。儿子给他定了两份报纸,“他还不够看,每天还要去报刊室看。”晚上的新闻联播是“必修课”,7点,林志洲会准时打开电视,“新闻每天报道国家大事,我当然要关注。”
(注:林志洲曾用名林智洲)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周永金 童棹凡/文 童棹凡/摄 路航/视频
编辑: 童棹凡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