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徐州抗美援朝老战士袁启楼:浴血松骨峰,我们连只活下6人
2020-10-12 16:55:00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黄立杰 马志亚  
1
听新闻

袁启楼老人已经93岁了

袁启楼的转业证

秋日微寒,在简单整洁的农家小院里,93岁的袁启楼直着身子,坐在家人特制的移动床上,静静地享受着午后时光。得知记者来采访,老人的双目放光。家人说,老人现在基本无法跟人交谈了,不能像数年前一样,给来客绘声绘色讲述曾经的硝烟故事,可是那段烽火岁月,早已刻在了老人的脑里、心里,他会条件反射地随时打开……

浴血松骨峰 全连只活下了6人

袁启楼1927年出生在邳县袁湾村,早年曾就读于国立河南武左陟中学,在进入朝鲜战场前,曾经历大西南剿匪作战。

1950年进入朝鲜战场后,袁启楼所在部队是19兵团63军189师567团。团长边杨是有名的“四虎”之一,绰号“边虎”。袁启楼因入伍前上过中学,算得上是战士中的“秀才”,因此担任了连队的文化教员,属于副排级。在一次战斗中,他临时被指定为连指导员,而那场战斗就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松骨峰战斗。

那是一场非常惨烈的战斗,整整一个连,战斗结束后只剩下6名伤员。袁启楼当时全身多处负伤,其中头部一个子弹从侧脑打进,脑门中穿出,经过战地抢救,他奇迹般活了下来。

袁启楼至今仍能清晰记得那些死去战友的名字,很多人都是一起入朝,非常要好的战友,以前每次讲起,老人都忍不住流下热泪。他经常跟家族的后辈说,战友们将血肉之躯永远留在了那片陌生的土地上,他虽然回到了祖国怀抱,但他的心一直跟战友们在一起。

80多岁写回忆录记录峥嵘岁月

1953年从朝鲜战场归国后,袁启楼老人进入了邳州市文化局工作。80岁之后,老人萌生了一个想法,写一本回忆录记述当年的峥嵘岁月。2015年,当时88岁的袁启楼在三易其稿后终于完成了回忆录,近30万字。

在家人以及邳州运河中学黄立杰老师的帮助下,一本记录了老人戎马岁月的《回望风烟路》出版——该书出版还有个插曲——2018年春节前夕,年过九旬的袁启楼老人病危住院,8天水米不进,黄立杰知悉情况后,跑印刷厂催出了成书。当黄立杰拿到散发着油墨香的《回望风烟路》赶到医院,病床上本已意识模糊的袁启楼老人得知自己的书印了出来,眼睛忽然有了神采,挣扎着让家人扶着坐起来,抚摸着书,一页页地看……几天后,老人居然能下床拄拐走路了,医生护士都十分惊喜。

“敌人在水的另一边放上了墙壁形、屋脊形铁丝网,墙壁形铁丝网上面挂着照明弹,当你一碰线的时候,就像电灯泡飞上空中,整个江面照得跟白天一样。过江的时候还要防着敌人的大炮袭击。整个江面什么都看不见,炮弹打到这里以后,江水都变成红色,都是血水染红的。”这是袁启楼书中描绘的一段回忆。

一生豁达 将国庆日当自己生日

在大儿子袁台宗的眼里,父亲经历过战场血与火的洗礼,留下了直爽豁达的性格。

多年来,老人有一个特殊的习惯——他把国庆日作为自己的生日。袁台宗告诉记者,从他记事开始,十一国庆就是家里最热闹的节日,每次父亲都在饭桌上带着家人,大声唱着各种红色歌曲,在热闹的气氛中酩酊大醉。

“父亲对生活没什么要求,他对晚辈的要求就是活得正直”,袁台宗告诉记者,父亲经常告诫晚辈,如今的美好生活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后辈们生活小康、过得幸福就是他最快乐的事,而对于他自己,他在《回望风烟路》中写道:“尧察九州,百姓皆呼寿。尧坦然答道,‘寿则辱’。”老人觉得,比起那些长眠的战友,他这一生已经足够满足、足够幸福了。

通讯员 黄立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志亚 文/图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