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庆丰收 迎小康】“野三沟”里闯出致富路
2020-09-27 06:2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黝黑的皮肤、朴实的笑容,记者见到韩强时,他刚完成无人机喷洒农药田间操作,衣裤、鞋子上沾着星星点点的泥土。眼下,他的家庭农场里,1000多亩稻田呈现青黄色,沐浴在秋日阳光里的稻穗,长势喜人。“现在是灌浆期,田间管理直接影响到能否高产,一刻都不能放松。”韩强说。

9月19日上午,泰州市海陵区举办农民丰收节活动,韩强作为“幸福小康路十佳新农人”之一,从区里捧回鲜红的荣誉证书。去年,他被评为“泰州市劳动模范”。扎根土地20多年,韩强由一个白手起家的毛头小伙成长为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从家门口的庄稼地里蹚出一条幸福小康路。

韩强今年42岁,家住海陵区苏陈镇苏陈社区4组。父辈是地道的农民,“我父亲以前还是镇上的农机手。”韩强介绍。或许是从小耳濡目染,韩强对四季农事、各式农机等颇感兴趣。16岁初中毕业后,韩强成为钢筋工学徒,农忙时就跟父亲学习农机操作,此后又去深圳闯荡了几年。

1999年,韩强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考虑到父母日渐年迈,他决定留在家乡干一番事业,种田便是他的创业项目。20岁出头的年纪,村里差不多大的小伙子都在外工作,全镇几乎没有年纪轻轻甘心在家种田的。可韩强认为,“越是这样,我越得努力,要证明年轻人也能把田种好!”

韩强的家庭农场就在本村,20多年前,这里位置偏僻、道路难行,当地老百姓习惯称之为“野三沟”。农民种田,农机、运粮都得靠小船走河道再由人工搬上岸,“田难种,乡亲们都苦怕了,有些人就放弃了。”韩强说。他把乡亲们不种的闲置田收起来种,第一年就有50多亩。出于对家乡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韩强后来注册家庭农场时取名“野山沟”,与“野三沟”发音相近。

韩强种田,也曾遭受了不少挫折。为了翻地种麦子,韩强专程购买了一台全新的轮式拖拉机。谁料那年秋天雨水少,他的这片地又是“涝起来烂泥拔不出腿,旱起来土块打破头”的黏土,缺了水的土质坚硬异常。“等地耕完,拖拉机上崭新的犁刀全都磨没了。”当时的情景令韩强记忆深刻,所幸那一季庄稼产量还行,刨去成本还挣了2万元。

很多时候,种田得“看天吃饭”,韩强对此深有体会。有一年秋收,寒流频繁来袭,成熟待收的水稻被风雪扑倒,饱满的稻穗埋在泥水里。韩强的农场出动3台收割机拼命抢收,每天忙到夜里11点,但“抢”回来的水稻终究有限,部分浸过水的稻谷发了芽。辛辛苦苦大半年,眼睁睁看着损失一天天增加,韩强“急得掉眼泪”。由于他此前给农田投了双重保险,才勉强保住了成本。

种田20多年,韩强遭遇过秧苗刚下田就被洪水淹没、晒在路边的谷子被暴雨冲走,他心痛过也沮丧过,但从没想过放弃!50亩、100亩、200亩……到现在的1000多亩,连年递增的不止是农场面积,还有韩强把田种好的信心。南粳9108、香粳1606、软香玉、华麦6号、镇麦10号,他不断尝试种植更好的稻麦品种,力求土地价值最大化。去年,韩强在农场辟出100多亩田试水立体种养,搞起了“鸭稻共作”。2000只鸭子养在水稻田里,产出的“鸭稻米”和“稻田鸭”在当地“火”了一把,收益不错。

头脑灵活的韩强还搞起与种田相关的“副业”。2012年,他与朋友合伙创办农机合作社,为苏陈镇及周边4000多亩农田提供土地平整、机械插秧、病虫防治、粮食收割等“一条龙”机械化服务。现如今,农机合作社不断壮大,七八百平方米的农机库里有大小农机40多台,涵盖拖拉机、植保机、插秧机、播种机等20多个品种,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距离农机库数百米,是农场的烘干房。2013年,为解决粮食无处晾晒的难题,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韩强投资30多万元购置了两台烘干机,建起全镇第一家粮食烘干房,除了自家农场使用,还为周边农场主和农户服务。现在烘干机已增加到5台,一季粮食烘干能给韩强带来数万元收益。

今年,是韩强在家乡这片土地上耕耘的第21个年头。他的农场每年有20多万元稳定纯收入,加上从事农机服务等其他收益,奔小康“妥妥的”。“下一步,我打算往绿色、有机稻米方向拓展,把田种得更好!”望着眼前的稻浪,韩强的脸上写着幸福。

记者 卢佳乐

通讯员 赵 璐 许 霞

标签:
责编:路航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