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岗位送到家门口 文化引入绣坊中
2020-09-06 08:2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岗位送到家门口 文化引入绣坊中

易地搬迁搬出幸福路迁出致富经

锦绣房备受当地女性居民青睐。

当一方水不能养育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借产业助力精准扶贫成为脱贫攻坚路上变“输血”为“造血”的有效组合拳。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旺家社区,无论是近在安置房小区咫尺的劳动资源人力市场,还是和社区服务中心融为一体的各类企业,“搬得来、稳得住、能增收”是当地18000余名搬迁群众回应易地搬迁、建设幸福新家园的响亮回答。

企业开到安置房小区旁,他辞掉工作就返乡

“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过来打打零工,好歹也能挣点生活费补贴家用。”说这话的是在缝纫机前忙碌的陈霞,她的任务就是将长约20厘米的窄型布条对折锁边,这是个只要具备正常劳动能力的居民就很容易上手的工作。在劳动资源人力市场三楼被称之为“微工厂”的车间内,每一台嗡嗡作响的缝纫机背后都坐着一位凭借双手挣得收入的城市新居民。“按件计酬,工作时间灵活,这不边工作还能带带小孩吗。”就在陈霞工位不远处,同样是来打临工的一位年轻妈妈在进行台面操作之余,还不忘逗逗坐在身边小推车中牙牙学语的女儿。

缝纫车间按说是女工的天地,拐角处两位正配合作业进行布料剪裁的中年男性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交流中记者了解到,中年男子姓崔,此前一直在外打工。当得知苏州市高新区和铜仁市万山区合作将企业开到安置房小区旁边时,二话没说辞掉工作就返乡了。“在外面虽然赚得多点,但开销也大,关键是长年累月顾不上家,每次回来孩子都显得生分。”如今一家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有班上有工资拿,小日子过得美满甜蜜。

一人就业 全家实现脱贫的“旺家”愿望

除了就地安置实现就业外,作为万山区规模最大的跨区域搬迁安置点,苏州市高新区还主动把苏州的企业岗位也送到居民家门口。在旺家社区劳动资源人力市场内,莱克电气、毅嘉电子、阿特斯等苏企正在进行招聘。学历不限、身体健康、认识26个字母即可,工资待遇从最低的4800元/月到8000元/月,可以说一旦家中有人到苏州工作,就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旺家”愿望。社区党总支部书记罗焕楠告诉记者,万山当地企业的一线工人月薪收入平均在2000多元,而易地搬迁的旺家居民在苏州不仅能拿到远高于家乡的收入,如果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还能享受到苏州高新区、贵州铜仁市、万山区三方政府共计9000元就业补助。仅今年,万山区就有数百人到苏州高新区就业,其中260名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月工资达到5000元左右。

有着由思南、印江、石阡3个县搬迁而来,共计4232户18379困难群众的旺家社区在苏高新支持下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同时,也不忘想办法留住居民中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在“微工厂”一楼的阿里巴巴“AI豆计划”---人工智能产业扶贫项目工区,数十台电脑一字排开,鼠标点击和噼啪作响的键盘声此起彼伏,已是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的白莲在这里实习了快2个月,她所做的工作是数据标注,即在一张城市的实景图片中将各种元素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来,为今后的人工智能识别积累分析数据。当问及毕业后是否会回来,白莲直言如果家乡有好的个人发展平台一定会回来,而同事们交谈中透露的月薪过万更是让白莲很是羡慕。

搬入新居,共筑幸福家园

虽然易地搬迁了,但对于不少在原住地生活了几十年的居民而言,乡愁是道跨不过去的槛。睹物思情,在旺家社区新建的乡愁馆内,灶头、铧口、马灯、筷子兜……一件件颇具年代感的老物件印记着岁月流淌过的痕迹。据悉,这些物件都是由搬迁居民自愿捐出,日常,时不时会有人来这里瞅瞅看看。在大家看来,这不仅是对乡愁的怀念,更是对现今美好生活的感恩。

搬入新居,共筑幸福家园重要的是营造广为认同的家园文化,社区服务中心设置的巾帼锦绣坊就是家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一头牵着居民的荷包、也一头系着苏黔两地的文化交流。苗绣是当地的标志性手工艺和民间文化,而苏绣更是中国传统名绣。巾帼锦绣坊的诞生不仅解决年轻妇女就业难题,更在苗绣和苏绣间架起了桥梁。32岁的当地村民贾翠莲是巾帼锦绣坊的常客,指线翻飞间一朵鲜花跃然锦上。“50元一只,每次来绣上半天,一个月就能挣2500元。”在贾翠莲眼里,挣钱的同时能和一群有着同样爱好的好姐妹聊聊家常开心而满足。据悉,锦绣坊创建之初,苏州高新区不仅投入扶贫资金20万元,还邀请苏绣大师前来开展3期培训,培养了一批具有手工技能、巧手脱贫的“绣娘”。

记者 陈彦 文/摄

标签:
责编:陈康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