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梅在B站直播。李 婧摄
赵所生
老萨头(左)和舞伴正在表演。
微博、B站、抖音……近年来,在这些大量聚集年轻用户的文化社区,不断有“白发网红”涌现。或以时尚、幽默、知识技能等为主题进行创作,或娓娓道来饱经沧桑的人生经历, 或从容地展示日常生活。他们不仅打破了大众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更展现出包容开阔、多姿多彩的互联网景观。“白发网红”给我们的启迪是:人生始终是一场积蓄力量的历程,而年龄只关乎心态,只要求变、应变的能力在,人的精神就永远不会老!
石小梅:年届七旬,却永远十八岁
B站(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一直是年轻人和二次元的聚集地。但这次,70岁的石小梅闯入B站,在年轻人的世界掀起波澜。
8月17日晚8点,江苏省昆剧院明伦堂内灯火通明,调音台、监控器、摄像机、三脚架一字排开,一场B站线上直播即将开始。偌大空间中巨幅屏风三面环绕,其上印有魏晋名士画像,场地中央,五位“男女老少”谈笑风生围坐在八仙桌前。其中石小梅年纪最大,但装扮丝毫不显老成,马尾辫高高扎在头顶,条纹泡泡袖衬衫正是当季时尚款型,手中还把玩着一柄文人折扇。
“今晚播出的《调筝》是《世说新语》系列折子戏中场面比较大的一折。这个系列起码有二十折,我希望每折都有不一样的东西呈现给观众,因此我和编剧提出来,一定要安排一段舞蹈,所以今晚在《调筝》中就出现一段舞蹈形式的身段表演。”面对摄像机,老人似乎扮演着主持人的角色,不断抛出话题,引导身旁年轻人说出自己的想法。交流之中,她左顾右盼、眉眼生辉,富有穿透力的嗓音时不时爆发出爽朗的笑声。聆听年轻人时,她又像孩子一样将胳膊肘撑在桌上,手指放在唇边,童趣十足。
三年前,视频直播尚未全民铺开,退休后的石小梅只在为数不多的“春风上巳天”演出中与观众见面,架不住观众们的喜爱和迫切想经常看到她的愿望,石小梅身边的小伙伴们灵机一动大开脑洞,“石老师,您上B站直播吧,这样,全国粉丝都能看到您了呢。”
起初,石小梅有一点抵触,她觉得“这样会不会很麻烦”,但当小伙伴们拿出手机、三脚架,十几分钟内搭好了直播架子后,她的顾虑消除了,“原来网络直播这么简单,那就开始吧!”于是,B站用户中多了一位七旬老人,虽然UP主注册为石小梅昆曲工作室,但每次的直播主角都是石小梅,说戏、访谈,甚至是日常的吊嗓、练功都被排进直播内容。舞台上的石小梅,被公认是“冷峻峭拔”的表演风格,但面对直播镜头时,画风逆转,她变得热情活泼,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为什么?石小梅的回答很简单:因为热爱这份事业!
做直播和演戏,都被石小梅定义为是在做自己的专业——向更多观众推广昆曲这门艺术。“我是一名退休的昆曲老艺术家,因为我的舞台表演经验和积累比年轻人丰富,更加专业,许多直播需要我来参与;也因为我热爱昆曲这门专业,愿意为它发挥自己的余热。所以我能说的和想说的话太多了。”
在编剧罗周眼里,“石老师永远十八岁,少女感十足!”“她会在淘宝上买冰棒,我就不敢,难道不会化吗?”罗周回忆有一次在石老师家吃饭,大家刚放下筷子,石小梅就从冰箱里拿出几根赤豆冰棒发给大家,还得意地告诉大家这是自己在淘宝上买的,很好吃。
石小梅的女徒弟越剧小生李晓旭把生活中的老师比作一杯可乐,“日常相处,她就是那么直爽、率真、可爱。最近她还推荐给我一款很好用的美白牙贴,贴在牙齿上过一阵子牙齿就白了,堪比专业洁牙的效果。”
“但是她一进入专业领域又非常霸气!”罗周向记者展示了一小段微信群捏戏的聊天记录,《世说新语·举将》剧组某天下午进行了一次排练,石小梅不在场,便在群里问大家,“只是嘻嘻哈哈走了一遍,还是发现了哪怕一点点小问题要加以改进?”看到这句话,剧组的年轻人就像被挤了牙膏,勉强说了一些排练中的小问题。石老师接着又提问她两个徒弟,“有想过你俩(郗超、谢安)为什么要这么进殿吗?难道郗超不懂礼数,特傲,故意气谢安?”这段戏中关于进殿时两位演员谁先谁后,谁的手该来拉谁,类似这样的细节,石小梅从不放过,总要带着学生仔细地反复推敲,直到觉得合情合理、符合人物性格才算过关。李晓旭也说,石老师给自己教戏时的严谨,好像传统茶道,每道工序都必须按照规定一步一步完成。
相由心生,在别人眼中“永远十八岁”,实则因为石小梅一直活得很新鲜,很丰富。“每一次直播,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未知的,我很擅长淡忘,会把每次直播作为一个全新的开始。”石小梅直言从未觉得自己老了,“我的生活很丰富,作为一个演员能体验各种不同的人生,现在又通过《世说新语》系列折子戏,找到了与魏晋古人对话的路径。只有在很累的时候,才会真正意识到的确是上了年纪。因此我把自己的重心从舞台上转到了排练厅,我要把越来越丰富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们。”
做直播也是一种传道授业,“我对直播的小伙伴们只有一个要求。”石小梅说,“就是要把我拍得美一点!”石小梅要以最美的状态面对直播屏幕前的网友和观众,“老年人也不总是邋邋遢遢的,我给老年人做出一个榜样,我们一样可以很光鲜,很精彩。”在石小梅的带动下,古老精湛的昆曲走进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心间。 本报记者 高利平
赵所生:百万粉丝的“网络课代表”
周六早上9点,77岁的赵所生像往常一样走进原单位的储书仓库,现在这里是他的“办公室”。此刻,他没有被满满一屋子的报纸、手稿和书籍吸引,而是径直走向办公桌,打开电脑,驾轻就熟地点进自己的微博主页。每天花四五个小时在线“冲浪”,浏览几千条评论和提示消息,与百万粉丝互动交流……和书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赵所生,不仅是文史和辞书学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更是一位常年坚持在微博平台普及中国古代文史知识的文化大V。
2004年,赵所生从江苏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的岗位上退休,生活原本按部就班,不外乎看书稿、读报纸、清校样“老三样”。直到一位朋友建议:“在微博写点东西,可以发挥你在文史知识方面的长处。”最初,赵所生只是试试水,但很快发现,相比写书、出书的漫长和艰难,发一条微博可能就有上百万的浏览量,而且大多数阅读主体都是年轻人,文化普及实在太需要这样的高效传播了。
从此,赵所生“一发不可收拾”,连续9年每天坚持写微博——容易写错的书名有哪些?何谓“文起八代之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三秋”有多长?……无论是详解汉字知识、分享人文经典还是展示古今风俗,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他每天六七条的“日更”微博里几乎无所不包。“今天的年轻人时刻面对着信息爆炸和纷至沓来的‘异文化’,如果缺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就难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赵所生看来,年轻人生活忙碌,工作节奏快,和他们讲高深的东西往往会“吃瘪”,但通过潜移默化的知识传授和文化传承,让他们主动发现亮点,领悟道理,效果更好:“要把五千年的文化精华和美学积淀,一点一滴融入生活中。”
年逾古稀,视力和精力有所不济,但赵所生仍然保持着早九点工作到晚六点的习惯,其中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发微博。“近几年,关注、转发我微博的人越来越多,出了谬误,有时候自己还没察觉,网友就先在评论里指出来了,让我在高兴之余,深深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让他欣慰的是,近几年粉丝数每年新增数万,足以证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网络极大地拓展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热火朝天甚至剑拔弩张的讨论也司空见惯。有时,网友会在赵所生微博下的评论里互相辩驳,他早已见怪不怪;他甚至慢慢习惯了“杠精”的存在。他更关心的是需要答疑解惑的评论,为此坚持把每天收到的几千条评论和转发“扒拉”一遍,看是否“漏题”。
天长日久,网络那头素昧平生的人们面容也变得越来越清晰。“网友中有不少和我亲近的,他们热情直率,甚至会在评论区里诉说自己的近况,我也会在交流中鼓励他们。”这其中,有深夜在楼道里复习考研的大学生,有已近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的文史爱好者,也有在陌生城市打拼的务工者……他们大多过着普通平凡的日子,却始终保持着一颗文艺的心,让赵所生动容:“大家来到这里,随便翻翻,感兴趣更好,即使不感兴趣,也能拥有一刻心静,感受到文史之美对人的感召和启迪。这不仅关乎文化,也关乎文明。”
在微博这样年轻化的平台上,视频取代文字越来越成为主流表达的趋势。粉丝破百万,却坚持只用文字表达观点的赵所生乍看有些“落伍”。对此他坦言:我这个大V不靠名气,是靠文字耕耘一点点地积累起来的。有些猎头公司闻风而至,劝他:老年人走红,吸粉、变现都特别快,要不要用视频包装包装?他都一一婉拒:我讲的常常就是一个知识点,非要用空镜头、配乐和前后logo做成视频,未免得不偿失。平时看视频,他发现,点开之前到评论里翻“课代表发言”,往往能找到该视频的文字内容总结,可以取巧,于是便自认为是文史“课代表”:“我就是把大家想看的、渴望了解的,去粗取精,总结整理。别人做视频是‘扩充’,我用文字是‘浓缩’,这样‘浓缩’的知识方便阅读,承载着一些逻辑、理性和人格力量,能够彰显文字的魅力,在互联网世界多点也挺好。”
网络文史科普成为安顿心灵的寄托,令赵所生由衷觉得,此时桑榆晚景,才是人生中最愉快、充实的阶段。他说,以前整天忙工作,退休后下海开公司,却并不感到快乐。现在回到熟悉的领域,在微博上传播传统文化,让从前的积累变成了一种回馈,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他说,“即使老了,也不该被动地选择某种消耗生命的方式,而是要跟上年轻人的脚步,能跟多少是多少。” 本报记者 吴雨阳
老萨头、黄教授:人生是一场精彩的“秀”
57岁的徐州人李绍岭,抖音网名“老萨头”,意即爱吹萨克斯的老头。这个老头画风独特:一头蓬松卷曲的长发,低低地扎在脑后,帅气的络腮胡修饰得恰到好处,墨镜、草帽信手一搭,悠悠地来一曲萨克斯独奏,那股轻柔和忧伤令人动容……老萨头喜欢在抖音上记录自己的文艺生活,参加比赛、在家练习或接受电视台采访的画面,都被他随手上传。网友围观,咂嘴称叹,大多留下一句:这老头,真帅!
老萨头嘿嘿一笑,“我们‘演艺界人士’除了讲究实力,还得会包装自己,范儿要跟上,人家才会记住你。”尤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和两位姐妹表演的《桥边姑娘》。改编自去年最火的抖音神曲,萨克斯的悠扬搭配着非洲鼓的节奏感,老萨头兀自深沉,两位“中年辣妹”又蹦又跳,煞是吸睛。“越老越要追求帅和靓”,老萨头得意地说,“人活着,重要的是一股精气神。年龄不打紧的,老了也有各种可能性嘛!”
李绍岭,循规蹈矩的中年人;老萨头,放飞自我的百变大叔。其间的人生分界点,是2009年的一场严重车祸。腿骨骨折,大筋断裂,昏迷一周,术后脾脏摘除,腿部共缝了200多针。在家恢复的两年多里,李绍岭几乎没出过门。后来,朋友鼓励他学习拉丁舞来恢复腿部肌肉能力,意外地成了他新生的开始——
著名舞者皮娜·鲍什说:“我舞蹈,因为我悲伤……我们要超越一切障碍,舞进新生活。”李绍岭亦如此。顶着周围人的揶揄和嘲笑,他罔顾一切,追逐着拉丁舞特有的力量感、速度感,身体在舞池翩跹,力量在脚尖凝聚,和舞伴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一曲终了,他觉得自己又活了过来。
接着学习萨克斯、吉他,从李绍岭变身老萨头,一个普通人绘出了人生晚景的绚丽彩虹。此后,他萌生了开抖音的念头,“我想告诉人们,人该如何健康快乐地活着,很多时候人生不是没法改变,而是你愿不愿意改变。”厂里有个工人因意外失去了左手手臂,一度精神消沉,老萨头给他看自己的表演视频,并开导他:我都能做电焊,你怎么就不能?你用一只健全的手给工友搭把手,两人干活不就快多了吗?工人一听也对。有一回,他领着一帮老太太排练拉丁舞,她们练舞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老萨头便请化妆师给她们画了个漂亮的“拉丁妆”,末了煞有介事地打量,一脸真诚:“谁说你们70了呀,我看才50。”阿姨们脸都红了,战斗力自然噌噌就上去了。
拉丁舞,萨克斯,抖音分享,文青潮范儿,老萨头最吸引人的是他那颗年轻的心。徐州台综艺节目《老将挑大梁》曾数次邀请他登台。导演开玩笑地说:李老师,您的出镜率太高了。老萨头很得意:谁让你们老请我——我有看头呗!
黄红石,67岁,徐州工程学院退休教师,人称“黄教授”。曾率领“太太团”登上《老将挑大梁》表演旗袍秀,业余时间里除了教姐妹们走秀、排练,她还喜欢把这一切在“美篇”上记录下来。美篇日记《云龙湖畔美人来》里,姐妹们穿着葱白色的素净旗袍,手擎一柄遮阳小伞,排着队,娉娉婷婷地走过荷塘。那挺拔的身姿、出挑的气质,像极了濯清涟而出的荷花。黄教授给照片配上文字:“一个人穿旗袍,那是一枝独秀;一群人穿旗袍,那是仙女下凡。”
“我很早就喜欢穿旗袍,穿旗袍的女人有一种特别的韵味。”黄红石笑了。退休后她加入了一个由退休女性组建起来的“太太团”,由于学习能力强,逐渐负责起了训练团队走秀的任务。“我说走秀要走直线,姐妹们就问,什么是走直线呀?就是右脚要落在线的左边,左脚与此相反,这样才能走出交叉步的感觉。又问:怎样才能抬头挺胸?我说把气息聚焦在胸口的华盖穴,走出来的气派就不一样了。”姐妹们一试,果然很灵。
每周一三五,和姐妹们一起学跳舞;每周二四六,带着大伙走秀;业余时间,选选照片,写写美篇。当地一家机构要“挖”黄教授去授课,一节课给200元代课费,黄教授摆摆手,不肯去。她说,“退休后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都要为自己的快乐而活,而不是为了生存而活。”
接送孙辈,为孩子们做饭、洗衣,空闲时与人唠唠嗑,这是“60岁+”的人生轨迹,而黄教授似乎要得更多,她说:“其实,人生也是一场旗袍秀,每一步你都要走出自己的风采,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
记者 冯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