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卢倩 仲敏 张晨)8月24日,扬州大学建工学院组织实施的江都宫数字化复原项目取得新进展,归雁宫、枫林宫、松林宫、回流宫、春江宫、大雷宫、小雷宫等10座宫殿,以及江都门、玄武门、芳林门等宫门,都已用数字化模型呈现。
因年代久远且少有文献记载和遗址遗存,隋朝江都宫的实际地址和样貌成为“千年之谜”。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杨广大兴土木修建江都宫,在其第二次南下扬州时,江都宫建成。隋炀帝在位期间,扬州成为陪都,江都宫也成为隋炀帝最后居住的宫殿。根据文献记载,公元618年发生江都兵变,“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太上皇(隋炀帝)于江都宫”。
“自2013年扬州西湖镇曹庄隋炀帝墓被发现及大运河申遗成功,‘隋唐文化’日益成为扬州的城市名片。”谈及复原江都宫,扬大建工学院“智忆”科创团队的吕小明表示,复原扬州隋唐时期建筑是挖掘隋唐文化的一个支点,希望通过数字技术推动古城复原项目的后续发展。
“江都宫建筑保存信息少、史料记载不多,这给江都宫复原工作带来了困难。我们采用历史文献收集与实地踩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推测出江都宫主要建筑物的名称、占地面积、楼层高度、层数、开间等基本信息。在建模时,参考同时期建筑,合理推测其建筑材质、屋顶构造、门窗花纹、斗拱形状等信息。”团队成员蒋聪介绍,团队自建有古建筑记忆体基因库,前期收集了大量隋朝同时代宫殿资料作为借鉴,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完成了对目标建筑的结构分解和形态推理,再应用专业软件进行建模、渲染,制作更为直观的视频和动画,使得消失千年的江都宫“活”起来。
数字化模型的建成,将有助于留存江都宫相关数字档案,未来可用于古建筑复原、沉浸式历史体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