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确定性网络、算力加持、6G星网,三院士南京构画未来网络世界
2020-08-14 23:1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钱霜霜 王心婷)8月14日,第四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在南京开幕。三位院士从确定性未来网络、未来算力以及6G卫星等方面构画了未来网络世界。

刘韵洁院士:无人驾驶、远程手术、全息通讯……确定性网络是刚需

会上发布了“全球首个确定性广域网”创新试验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解释称,这个成果通过构建覆盖北京、南京、上海、郑州、武汉、合肥等13个核心节点的大规模测试环境,首次实现了跨2000公里以上传输距离、小于100微秒的时延抖动控制。

该成果投入应用后,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确定性的服务保障能力。刘韵洁说,这个确定性网络将被应用到很多场景中,如无人高铁、远程协作手术、无人机送快递等。这些场景的实现需要尽可能快的、无丝毫差错的指令进行指挥调度,也就是说需要低抖动、低延迟率的网络做基本的技术支撑,而确定性网络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在未来,你远在北京也可以面对面采访我,虽然我是一个虚拟的人,但却可以站在你面前对话。那时候,异地、甚至异国的朋友可以直接进行交流、可以感知对方的温度和心跳。”刘韵洁描绘了未来通讯画面,说未来确定性网络的应用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未来每个人都能实现定制网络,人们上网将会更方便、更快捷,让上网的人感觉更好。”

孙凝晖院士: 算力与网络相互合作

算力,被称为哈希率,即CPU计算哈希函数输出的速度。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凝晖解释:“这个词是形象的说法,从运力延伸而来。”运力,是运输物资的能力。马车拉多少东西,是马的运力,火车能运多少货物,是火车的运力。那么算力就是指处理端处理信息的能力。孙凝晖称简单的信息初加工是一种算力,但随着数据的海量增多,我们需要的算力也越来越大,这就是对信息进行深加工。

人工智能时代,也是信息爆炸时代,如果想要获得更好、更具价值的信息,信息深加工能力必须要强。“这个能力背后的底座就是算力,深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算法。”孙凝晖拿做菜为例,他说:“就像我们做菜一样,智能处理站最底层就是数据,可以看成菜。炒菜的火力就是算力,那选择清蒸还是爆炒就是算法。”

在孙凝晖看来,万物互联时代主要有三要素:数据,算力,算法。广义范围内,要实现多种多样算力的高质量应用和使用,仅靠当前的网络是无法实现的,需要网络的综合实验设施作为算力的基础设施。未来算力可以利用未来网络在应用层面发展自然体系,如大数据中心、云网协同等,也能促进家电、房屋、汽车等各场景更加智慧。

李德仁院士:一“星”多用,多“星”组网

地面的活动被卫星捕捉并成像,再传输到地面用户手中,5分钟可行吗?从事卫星导航与遥感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给出答案:可行!

处在距离地球几百公里的轨道上,收集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息并转化为图像,这就是遥感卫星的工作内容。当年获取汶川地震的遥感图像用了72小时。“发生自然灾害了,卫星光转到中国上空就要四个小时,这不行的。要利用天上所有的卫星,一星多用,让通讯、导航、遥感卫星一体化,让我们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地球和外层空间所发生的任意活动。”李德仁说。

目前,5G只应用于地球,应用于陆地,陆地只占地球的30%。陆地上,5G大多应用于城市,城市只占陆地的20%。“5G通讯的最终效果仅体现在地球6%的土地上,这个规模是远远不够的,”李德仁说,“下一步,我们要将5G发展成6G,海、陆、空全覆盖。未来实现多‘星’组网,把遥感卫星获取的数据,在天上实时传到通讯卫星,走6G通讯网络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上,五分钟就能完成所有步骤。”

目前我国的遥感卫星观测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前列水平。“高分一号”遥感卫星能实现单次成像覆盖64000平方公里的国土,相当于4个北京市的面积,并且点分辨率优于16米,名副其实的“看得多”。“高分二号”遥感卫星能在成像幅宽45千米的规模下,点分辨率达0.8米,名副其实的“看得清”。

“未来我们不仅要达到分辨率0.1-0.5米级,还要集成通讯、卫星、遥感卫星为一体,将传输效率达到5分钟以内。一‘星’多用、多‘星’组网是未来我们发展的方向。”李德仁说。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