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高空作业,他一干就是20年——记张家港港务集团门机司机黄强
2020-03-07 06:4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李仲勋  
1
听新闻

3月3日下午2点多,张家港港务集团码头上,约50米高的门机一字排开,时不时挥舞着“钢铁臂膀”,忙碌个不停。

迎着江风,门机司机黄强步履轻快地行走在旋梯上,很快便走进约25米高的驾驶室内。坐定后,他轻踩脚下的踏板,手上熟练地操作摇杆,转动吊钩,一击即中,稳稳吊起船上的货物,没有丝毫停顿,便卸到岸边的拖车上。整个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令人叹为观止。

这样的操作对于黄强来说如家常便饭。在门机司机这个岗位上,黄强一干就是20年。他像一颗拧紧的螺丝钉,用持之以恒的坚守和精益求精的钻劲,在平凡的岗位干出精彩的人生,诠释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黄强个人也先后荣获全国“最美港口人”、全国海员工会金锚奖、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近80项荣誉。不久前,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命名第六批“岗位学雷锋标兵”,黄强再次上榜。

2000年,18岁的黄强从学校毕业进入张家港港务集团港埠分公司,成为一名门机司机。刚开始,面对几十米高的门机,黄强心里也发怵,操作的钢丝绳在半空中晃来晃去,就是钩不到货,急得干瞪眼。

“既然干了这一行,那就要干出个名堂来。”带着这个朴素想法,黄强向困难发起挑战。每次作业结束,别人休息了,他依然留在门机上继续练。为了快点上手,他琢磨出“水桶训练法”,用两个水桶盛满清水,反复练习启动、运行、停钩、稳钩等整套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仅用1年时间,他就熟练掌握各种货种作业,迅速成长为部门、公司、集团的技术能手。

2003年,21岁的黄强成为张家港港务集团最年轻的班组长;2007年,他所在的班组被命名为“黄强组”,这也是公司首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班组。

“公司任命我为组长,就是希望我带领大家把事情干好。”黄强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他收集来港货种资料和作业特点,结合自己的操作经验,把整体吊装过程进行标准化动作分解,自创“黄强门机操作法”。“垂直起吊法”“三次停顿起吊法”“一次到位松关法”……如今,这本“黄氏秘籍”成为公司门机司机必备的“操典”。

在黄强的带领下,黄强组至今始终保持公司“操作技能最好、装卸质量最优、全年安全零事故”的业绩。2012年,“黄强工作室”正式成立。“现代化港口的发展,对新技术、新工艺提出新要求,我们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他带领班组成员开展一系列课题攻关。

发明“防倾式水泥管桩吊钩”和“集装箱型颗粒物料转运装卸装置”,大幅提升装卸效率,有效操作降低难度,并成功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创新“一拖多挂”和“司机理货交接”模式,通过对港口现场生产的深度运筹,巧用时间差、妙解衔接关,减少等待时间,提升作业效率;“簸箕式料斗装船工艺”和“集料斗-抓斗装船工艺”实现散货不落地作业……“黄强工作室”还相继打造一系列的港口作业品牌,累计为集团创效近千万元。

20年春华秋实、寒来暑往,黄强就这样踏踏实实守在这个不足5平方米的驾驶室里,每天12小时,也没有丝毫倦怠。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他对自己的坚守有了更多的感悟与理解。

疫情发生后,“黄强组”20多名组员自春节以来一直坚守在码头,24小时待命,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更是冲锋在前。2月7日,一艘载有9万吨矿石的大型轮船靠泊港口,这批货物急需发往武汉,用以支持武汉钢厂保产。调度部门要求“黄强组”必须在7小时内完成1.8万吨的清舱收尾工作。按照正常操作,这样的工作量起码要9小时。“疫情当前,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黄强带领班组成立战“疫”突击队,创新采用“三人开两机”模式,实现人停机不停,全面提高作业效率。就这样,“黄强组”不但圆满完成生产任务,还比原计划又提前整整1小时,船时效率达2857.14吨/小时,创下历史新高。

疫情发生以来,“黄强组”累计完成作业量30万吨,比平时提升20%。在最忙的时候,黄强一天只休息4小时。但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拿出百分百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国家就一定能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

记者 李仲勋 通讯员 宗志鹏 范昕怡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