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朝夕相处,一家人如何更加相亲相爱
2020-02-05 07:11: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最近,一则搞笑视频在微信朋友圈流传。妻子一边掀开被子一边抱怨“一天到晚就知道睡”,躺在床上的小伙子一把夺回被子,恼怒地反驳道:“干么事啊?国家让我睡的!”

虽然是搞笑,但是居家隔离带来的空虚、寂寞、无聊,却是很多人的普遍感受。居家隔离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和家人一起进行心理建设,更加相亲相爱而不是相爱相杀?本期“战疫心理室”邀请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和作家祁智,听听他们开出的“心理疫苗”。

“人是社会化动物,不能离群索居。脱离了良好的社会接触,会产生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张纯解释道,情绪是压力的溢出效应,压力是情绪的内在动力,改善家庭关系应该从处理压力着手。一方面,疫情蔓延在全社会造成恐惧、焦虑和高度警觉;另一方面,居家隔离增加了孤独、不安以及胡思乱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每个人要面对两个评价体系,一个是自我评价,一个是社会评价,突然失去了社会评价会让我们认不清自己,进而对自己产生怀疑。所以我们会在一个视频中看到,有人打开窗户喊道:“对面的,窗户打开吵一会儿吧,要疯了……有没得人喏!”这则调侃视频道出不少人的心声,长时间关在家里确实让很多人“憋出内伤”。张纯说:“这种向外产生的攻击性,只是人处理压力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是向内自行消化产生的抑郁、价值感低落,它们都会因为情绪宣泄不畅,对生活中的小刺激产生大反应,无形中会使家庭关系变得紧张。”

如果防疫、隔离再遇上代沟,家庭关系有时会变得啼笑皆非。南京姑娘刘乐乐接受采访时诉苦:“最近妈妈和我天天吵架。”她的妈妈对疫情比较紧张,家里只有两个人时,要求吃饭用公筷;即使不出门,每次拿零食前也得洗手。有一天早上,她洗完手后直接用手拿包子吃,妈妈当场大吼:“为什么不用筷子夹?讲过多少回了,你是不是要害死咱俩?”总是这样草木皆兵的妈妈,让自认为尊重科学的她受不了,于是家里爆发了“一个包子引发的争吵”。

刘乐乐家的情况可能是不少家庭的缩影:头几天其乐融融,在朋友圈里晒小确幸的生活,接下来发生冲突但很快和好,再然后就是一点小事就引发争吵,最后是在一个房子里从相亲相爱变成互相隔离。

这种局面怎么破?祁智给出的建议是,首先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生物钟的稳定有助于心理感受的稳定。他说:“我仍然和以前一样,每天5点多起床,然后找空无一人的空旷场地坚持长跑。”其次是通过网络来保持自己的社会功能,“我正在写一本小说,暂定名《二宝驾到》,同时也在录制微课、策划活动,当我们可以连接整个世界的时候,就不必只盯着生活中的鸡毛蒜皮。”

张纯则从专业角度给出“药方”。首先是“动手又动口”。现在的人“一机在手,天下我有”,但是只动手指还不够,如果每天能通过语音或视频跟别人聊聊天,就会让我们保持深度人际交流,缓解孤独感;其次是寻找新“靶标”,寻到宣泄口。家人之间产生矛盾,就像是两个人打球,是互相对攻,如果能设定一个共同的目标,完成一件共同的事,那么就可以形成统一战线。这个靶标可以是围炉夜话,翻看旧相册,回忆以前的快乐时光,也可以是一起做一桌菜,或是做一个音乐相册之类;第三个方法就是“燃烧你的卡路里”,做些俯卧撑、跳绳之类的运动,此时心脏快速泵血,肾上腺素和多巴胺都会增加分泌,直接增加人的欣快感;最后,如果争吵无法避免,那么可以约定“错峰吵架”,规定每个人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发脾气,而另一个人不得出声,如果能够做到,也是对情绪的一种宣泄。

“疫情是一次危机,但同时也让我们审视如何重新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张纯说,“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太忙了,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也习惯把更多时间用在社会关系中,用来营建家庭关系的时间变少了,而这段时间的居家隔离,让我们发现彼此已经不会好好相处了,这是一件值得全社会反思的事,反思我们如何让家真正成为休憩的港湾、抵御心理压力的最后一道防火墙。”

祁智同样认为,这是一段不应被辜负的时光:“现在一家人朝夕相处,甚至可以说是相依为命,需要我们拿出共同的情感,共同度过艰难的时光。这段时间不会太久,生活还会和从前一样,如果我们回忆起相依为命的时光能够依依不舍,那才是最美好的结果。”

标签:
责编:费念渠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