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嘀嘀……”拜年微信响个不停。
大年初一,80后韩静忙完一家三口的午饭,就拿起手机一一回复起来,然而当她打开某些“好友”的对话框后,才发现再上一条信息还是在上一个节日对方发来的祝福,自己当时并没有回复。“我不是‘有收必回型’,但是今年,我想认认真真地给每个人都回上一条我手写的祝福。”
新年快乐、鼠你最棒、健康平安……韩静的回信字数都不多,祝福也很平实。她告诉记者,过去几年,狂轰乱炸式的拜年短信,多少让她感到一种打扰和负担,不回显得“高冷”,全回也做不到。
今年,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型肺炎疫情,打乱了韩静原本的过年计划:这两天,她忙着取消旅游的机票、酒店;忙着致电亲人朋友,告知不回乡过年的变化;忙着去超市买菜和肉,将早已腾空的冰箱重新塞满……“宅”在家的日子,一边关心疫情的情况,一边被大量祝福微信再次“包裹”时,她也开始重新审视电子拜年的意义。
“这个时候,微信的一种联系,哪怕是群发的信息,我觉得也多了份关注、关心的人情在里面,凝结着现代人的交往方式,一种心里有你、平时要常联系的心意。”说完,韩静又在卖锅的销售的群发后面回复了一条“鼠年身体健康,生意兴隆”的祝福。
惦记疫情,揪心过年;不能团圆,却更团结;方式变了,但中国人过年的内涵没有变。
2020年,注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记忆。最流行的拜年方式是见屏如面,最大的特色则是对于健康的祝福,人们期待携手共度难关,让疫情早日结束。
往年,团圆即是欢喜;今年,平安即使欢喜——
另类的祝福,也透露出一种谨慎而乐观
今年,“口罩款”拜年成了一种流行↓
勤洗手,“罩”住口,别往人多地方走。
爸爸妈妈,今年我给你们发红包……
南京广电集团的“艺事荟”公众号上发表的一款“罩”顾好自己也是保护他人的拜年海报,提醒那些防护意识尚且薄弱的人群。
不走亲访友,才是当下最真诚的祝福↓
不走亲访友不是冷漠,待春暖花开,我们再繁花与共!
自我隔离,身体好才是真的好!
长辈第一次主动取消年夜饭,为你们点赞!
过去,人们总觉得模板式的祝福很不个性,而今年通过一次次地复制、粘贴发起的祝福,既传达了亲朋好友间的关切,也暂时改变了过年习俗,让科学的防护手段渐渐在最大人群中达成共识。
今年70岁的盐城老汉老陈,一大早就接到了一条来自湖北恩施的视频电话,是经常带他和老伴儿出游的旅行社小伙子小孙特意打来的。小孙有些沮丧,他现在完全不出门,什么时候能回南京也不知道,但心里特别惦记着这一拨既是顾客又是长辈的“忘年交”:“叔叔,祝您和阿姨身体健康,新年万事如意!“
而坐标武汉的张小姐也时时刻刻感受到城外朋友的关心,这几天她的朋友圈点赞互动的人数大大超过以往,于是她发布了这样一条祝福的朋友圈——
半个月前,一家省级单位员工聚餐,主任就在饭桌上对下属发出了友情提醒:“今年过年,你们不要给我发祝福短信了,心意我收下了,我们来年再一起奋斗,不负韶华!“而对于电子拜年这件事,今年有的人开始一一回复,也有的人放弃一对一的发送,直接选择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公共领域表达心意。而无论个人怎么理解,又作何选择,都是出于尊重,表达善意,传递祝福。
“口罩”蒙住了口鼻,却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了什么叫共呼吸同命运;“切断部分交通”阻止病毒肆虐,城里城外的在线交流却反而更加热烈而真挚起来。那些闭门在家甚至是自嘲"又坐了回月子”的人,也在不适应中慢慢适应新的过年节奏和方式。电影院不能去了,博物馆、音乐厅也关门了,他们有的在家泡茶、煮咖啡、看书、追剧,有的则开起了一家三口的演唱会,孙子弹钢琴,妈妈奏尤克里里,爷爷拉小提琴。
今年过年最好的发红包方式:电子红包
今年过年不串门,“鼠”不尽的情感在涌动。平安喜乐,是所有中国人最朴素的新年愿望。
记者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