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我们都是刷卡乘车,想象一下,如果可以用垃圾付车费,是不是很有意思?印尼有些城市塑料污染严重,他们出台措施,用5个塑料瓶或10个塑料杯就能换一张公交车票,公交车变成城市塑料垃圾处理的重要环节……”
“丹麦规模最大的一家垃圾发电厂,被设计成地标建筑,它有观光电梯,屋顶斜坡是个公园,市民可以散步,可以参观发电厂垃圾焚烧处理全过程,参观结束还可以在顶楼天台用餐。这样增进市民对垃圾处理的理解,削减抵触情绪……”
在16日举行的第23期南京城市治理圆桌论坛上,围绕“城市共治”话题,各位专家和公众委员们贡献许多精彩事例和观点。从垃圾分类到城市更新,从市容管理到街道美化,城市治理的内容既宽泛又琐碎,如何吸引更多市民参与,融入城市治理大框架,通过“共治”提高治理效能,成为建设美好城市的一条必答题。
城市管理部门花大力气,统一沿街店铺店招,改造道路隔离墙,出新老小区,但有时却得不到市民的认同。加拿大INNOVISION设计集团总裁郭菲建议,“通过建立自上而下的公众参与理念和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机制,实现从整治到共创、共管、共治的可持续的城市市容环境更新。因为市民既是创造城市空间的主体,也是消费城市空间的客体,要利用好他们这种角色,给他们赋权,让他们发挥作用。”
郭菲举例说,美国旧金山利用人行道上比较宽阔的路段,改造街心小公园。至于选哪些路段改造、如何改造、建成后如何维护,除了有专业设计师参与,还有社区居民全过程介入。最终建成的公园风格各不相同,市民都很乐意使用。鲍威尔大街原有人行道拥挤,在外扩后增设多组桌椅,吸引人们停留。街边的护栏和花坛顶部都有一个帽檐式宽边,行人可以在上边放杯咖啡,倚靠着休息。这样的人性化改造,既成就城市漂亮的风景线,又提升人们的体验,促进消费。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刘凌轩为大家介绍欧洲城市的垃圾治理经验。他的观点是,“垃圾分类的本质不是把垃圾分进不同的垃圾箱,而是要让各类垃圾进入完全不同的高效物流体系。这样一种有序的物流体系建设,才是垃圾分类管理的重中之重。垃圾分类需要制度规则、商业创意、技术创新,也需要政府、行业、社会与个人‘共治’。”
日本广岛大学终身教授张峻屹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论坛。他介绍说,日本的空间有限,广场很少,道路交通空间由警察管理,为了安全原本不能占用,但为了城市的活力和市民生活品质,也经常想尽办法去挖掘这些空间。日本的市政府和社区管理者时常向警察申请使用道路空间,用来举办音乐会、街道派对、周末集市等公共活动。城市治理是一种服务,应建立生活指向型的城市管理,既做好大的战略设计,又尽量在细节上完美。
南京市城治委公众委员、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胡翼青说:“现在的城市,层层叠叠嵌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印记,我们这一代人在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要反思我们能给未来的南京留存一些什么,南京凭什么屹立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之林。城市不是用来区隔、而是用来融通的,城市不是同一性的、而是差异化的。要用共治给大家创造更加美好的家园。”
圆桌论坛连续举办23期,本身也是南京城市治理走向“共治”的一个例证。2020年也是南京探索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的起步之年。南京市城治办常务副主任、城管局副局长司徒幸福介绍,作为全国首个城市治理地方立法的城市,南京于2016年成立城市治理圆桌论坛这个议事平台,借助这个载体,围绕城市治理的热点、难点和痛点,邀请来自社会各界的公众委员和专家建言献策、借智生策,努力实现全民参与城市治理。如今,圆桌论坛已成为南京城市治理的一个品牌和一张名片。
记者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