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明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及实现路径。近年来,南京市秦淮区持续加强党建引领、创新社会治理、聚焦民生福祉,探索推进街道集成改革,以赋权、赋能、强基层、强队伍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区“第一书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一支队伍管执法”……通过一系列的改革集成、接续创新、久久为功,秦淮区为破解基层治理 “权力有限、责任无限”“资源虽有、调度困难”“看得见管不了”等共性难题探索形成了“秦淮实践”,打造了“两赋两强”中心城区街道集成改革的“秦淮样本”。
赋能基层, 街道“一声哨”部门来报到
今年年初,瑞金路街道一声“哨响”,拉开秦淮区新一轮街道集成改革的序幕。“临近春节,小区雨污分流没完工,工人陆续要回家,现场一片狼藉,真是‘火烧眉毛’。”瑞金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张于冰说。区房产局、区水务局、国资集团、施工单位等“听哨”报到,现场划分责任、排定工期,一周内完成沥青摊铺、路面恢复,小区居民过上了一个“安心年”。
其间的变化,小区居民最有发言权:“这一哨真管用,部门围着街道转,街道围着群众干。”
秦淮区探索“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是实地学习北京先进做法,进行“集成超越”的探索,旨在形成属地街道牵头负责,部门“一呼百应”全力给予支持的工作格局,真正践行“一线工作法”,着力形成到基层一线、到现场帮助解决问题的导向。
如何实现街道“一呼百应”?秦淮区在现有的12345热线系统中嵌入模块,赋予街道调动、考核区级职能部门的权力。一般事件,由部门分管领导或科室负责人报到;较大事件,由部门主要领导报到;重大事件,由挂包街道的区委常委和分管副区长“双报到”牵头处理。今年3月9日,红花街道为七桥瓮花鸟鱼虫市场周边环境整治“吹哨”,挂包该街道的秦淮区委书记林涛现场“报到”,与11个部门一把手集结会商,半个月内拿出整改方案,3个月后交出整治成果,花鸟鱼虫市场及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秦淮区街道“吹哨”已成常态。今年以来,秦淮各街道累计吹哨近200次,报到单位54家,问题解决率超过80%。
如今,一声“哨响”,不仅唤起了主管部门责任心,更是齐聚利益各方好商量。考棚小学门口家长忧心的上学路,也是游客由地铁站到夫子庙的逛街路,还是附近200个店家的“商业街”。今年6月,双塘街道“吹哨”,区教育局、区城管局、交警三大队“报到”,与周边居民、店家共同商议解决出行难。街道牵头改造新增接送学生时段的专用停车位和人行道,重新划分学生放学等待区。整治工程8月完工后,学生、家长、商户、居民都由衷点赞。
要让“吹哨”变“金哨”,就必须有一系列严密的考核保障。秦淮区专门制定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考核方案,考核权给街道,按照“一哨一考核”,对各部门报到效率、配合度、是否解决等情况进行逐项打分,各部门“听哨”跑腿的综合考核结果,全区月月通报,年底作为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赋权一线,街道有了执法主体地位
今年9月,秦淮区召开加强基层党建创新社会治理暨街道集成改革动员部署会,明确今年在夫子庙、双塘和秦虹3个街道开展集成改革试点。
夫子庙景区旁的一老小区居民很快收获改革“红利”:以前多方投诉都说管不好,现在街道有一支队伍“大包干”。
该小区旁有家烧烤店被居民多次投诉,反复整治,久治不绝。夫子庙街道新成立的综合行政执法局迅速出手,一揽子解决油烟排放、噪音污染、违规使用钢瓶等多个问题,关停、转型周边近30家不合规餐饮户,消除长期影响居民和游客的餐饮扰民问题。对新开餐饮户,街道实施“证照联审”,由区市场监管、城管、生态环境、公安、消防等部门联合审议商户是否具备经营条件,对“问题商户”一票否决,从源头保证了餐饮业规范有序经营。
居民称赞的“一支队伍管全部”,是秦淮区这轮改革的一大突破。在区级层面,把市场管理领域41项执法职责、城市管理领域26项执法职责,分别向区市场监管局、区城管局归集,形成“一个领域一支队伍”。与此同时,按照不低于80%的要求,向街道下沉执法队员。设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整合街道城管中队、市场监管分局、安监站等多支队伍,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赋予街道执法主体地位,将原8个区级部门162个行政执法事项集中到街道,以街道名义开展综合行政执法。
目前,这一改革的管理成效正逐步显现。秦淮区城管局负责人介绍,街道按执法队员数量划分片区,明确管理边界,管理绩效奖惩分明。采取执法队员带领协管员、停车管理员、社区网格员的基本网格工作方式,实现了网格内城市管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管理、及时执法,一线城市管理问题处置更加快捷,解决了以前协管员管不住,停车管理员不管“份外事”,执法队员执法跟不上的问题。
“原来派驻街道的城管队员,虽然人在街道,考核还是在大队,这带来了考核激励等问题”,一位街道负责人坦言,如今这一难题迎刃而解。秦淮区出台规定,今后城管队员的绩效考核、城管队员职位晋升,都将由街道说了算。“指挥权越来越顺,激励越来越顺,工作就更有成效。”几个试点街道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表示。
街道变得更“硬气”的背后,是秦淮区明确向街道赋予6项公共管理权力:对辖区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方面规划的参与权;对辖区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的事先知情和意见建议权;职能部门综合执法指挥调度权;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工作情况考核评价和人事任免建议权;多部门协同解决的综合性事项统筹协调和考核督办权;下沉人员、资金的统筹管理和自主支配权。
数据集成,织密社会治理“一张网”
“小小网格员,能有大能耐。”今年8月份的一件事,让秦淮河边的居民对社区网格员刮目相看。
今年8月初,夫子庙街道的社区网格员巡查发现:内秦淮河东段沿河居民楼有未经处理污水直接排入河中,拍照上传指挥中心并标注“疑难”。中心立刻调度人员走访,了解到部分住户习惯在阳台洗衣服,阳台排水管从未统一规划。随即联系区河道管养单位,结合实地走访情况,决定“延续老习惯、改造旧设施、符合新要求”,在网格员入户耐心做工作、管养单位积极配合做工程的合力下,完成20余户沿河阳台排水管网改造,守住了“治水”成果。
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为什么秦淮区的网格员不光能解决鸡毛蒜皮,还能“治标又治本”,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
其一,是织密网格,多方融合。全区科学划分为1026个综合网格、308个专属网格,每个网格至少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全面推行“全要素”网格管理,将社会治理网格与党建、城管、警务、安监等专门力量叠加、融合。
其二,是数据集成,中枢下移。一方面,建立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推动数字城管、12345政务热线和综合行政执法等全区16个部门、30个业务信息系统并入区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打造集信息汇总、预警监测、数据分析、指挥调度、监督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另一方面,各个街道建立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整合各类系统和平台,集成地图信息、视频监控、网格员定位、在线呼叫等功能,承接区平台下派的任务菜单,收集网格员上报的各类信息,指挥处置街道内各类问题。每个街道都有一个社会治理的“中枢大脑”,及时响应居民诉求。
统计显示,推行网格化治理改革以来,秦淮区内90%涉及旅游设施、民生诉求、硬件管养、环境秩序等各类事件都能在网格中发现和解决。
在为民、为企服务上,数据打通、业务集成跑出了“秦淮速度”。一枚公章管审批。秦淮区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将分散在13个部门的100项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行政审批局,在区行政服务中心推出“套餐式”服务窗口,实现“一窗受理、材料共享、数据流转、联合办理”, 提交审批材料减少33%,审批时限平均缩短50%。
便民服务“一扇门”。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推行政务服务全科受理、一区通办、“帮办代办上门办”、网上“7×24小时全时办”,实现便民、为企、党群服务“只进一扇门,能办所有事”。目前,该区128项事项“就近可办”,93项事项“一网通办”,82项事项“一区通办”。
综合施策,下好集成改革“一盘棋”
社会治理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新一轮的基层治理改革亟待告别 “碎片化”和“单兵突进”。秦淮区在这一轮改革探路中,聚焦制度创新,加大系统集成,着力接续创新,确保改革能够行稳致远。
秦淮区委、区政府在谋划改革之初,就坚持强化党建引领“一盘棋”。全面提升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能力,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完善街道“大工委”机制,实现街道党(工)委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
早在2012年,秦淮区就在所有社区设立民生工作站,组织机关全体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等到一线听取民意、解决问题。今年,这一做法进一步深化,区级机关领导干部全部下沉到社区担任“第一书记”,把政府“搬到”群众家门口,当好基层党建指导员、社区治理协调员、民生改善服务员、“吹哨报到”联络员。
“小巷总理”是社区治理的“领头雁”。今年,秦淮区在南京市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1+4”系列文件,在强化绩效考核、提升薪酬待遇的同时,给社工们定制了一份详实的“职业发展规划”、加强“全科社工”培养,建立社工退出淘汰机制,全面激发社区工作者干事热情,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工队伍。
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就是要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秦淮区正探索推行以社区党委为统领的社区“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制度,推动各方力量共同协商解决社区治理突出问题。这一“理事会”成功守住了秦淮区清水塘的一池碧水。政府要建设净水泵站,临近居民担心有污染反复投诉,民生工程一度停滞不前。秦虹街道通过零距离家园理事会这一平台,社区党委牵头,“两代表一委员”、企事业单位及居民代表齐参与,面对面沟通协商,逐一解疑释惑,化解了“邻避效应”。居民放心、部门尽心,民心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集成改革向基层赋权赋能,既加强了基层,也激活了基层,秦淮区城市基层治理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一项数据很有说服力,今年全区12345工单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7%,群众满意率达95%。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对此项改革工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南京市秦淮区推行街道集成改革,通过用好改革‘硬招实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让基层有权力办事、有动力做事、有能力成事,一系列改革举措形成了‘集成效应’,看到了‘可喜变化’,取得了‘实际成果’,更体现了满满的‘为民情怀’,彰显了大抓基层、夯实基层的鲜明导向,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秦淮区将各类工作力量下沉到街道社区,推动基层治理力量聚合,确保群众身边的事“有人办、马上办、能办好”,把党的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去。这正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鲜活案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秦淮区委书记、南部新城开发建设管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林涛表示,该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有机结合,深化改革不停步,基层治理勇探路,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秦淮经验”,贡献“秦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