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快两个月没见到雨了 眼干、嘴干、皮肤干……我们一起防秋燥
2019-11-07 07:3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进入秋季,天气燥热,接近两个月没有见到雨了。眼干、嘴干、皮肤干……不少人很疑惑:水喝个不停为何还防不住秋燥?对此,中医专家介绍,有的秋燥症状并不是多饮水或者简单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便能缓解的,一定要对“症”,才能有效预防。

  喝水防秋燥

  喝出一堆问题

  今年65岁的孙女士患有冠心病、高血脂,随着秋天的到来,她便开始有意识地每天多补水。加上今年秋天一直无雨,孙女士说,即便不渴,也要定时让自己喝。

  然而,一连喝了十来天,孙女士渐渐感觉有些不对劲,先是胃胀、食欲不振,偶尔还会感觉头晕、心慌。“难道是心脏病发了?”孙女士赶忙去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看医生,结果一番检查后,专家告诉她,其他没有大碍,是水喝多了惹的祸。原来,长期喝水过量或短时间大量喝水,人体必须借着尿液和汗液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但随着水分的排出,人体内以钠为主的电解质会受到稀释,血液中的盐分减少,吸水能力随之降低,一些水分就会很快被吸收到组织细胞内,使细胞水肿。开始会出现头晕眼花、虚弱无力、心跳加快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痉挛、意识障碍和昏迷。摄水过多还会加重心、肾负担。

  两大误区

  误区一:多饮水就能防秋燥?

  4类秋燥,喝水只能治其中的1类

  很多预防秋燥的科普文章中都会提到多饮水以预防秋燥的说法,一些读者朋友觉得比较有效果,但是还有一些读者朋友觉得效果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夏公旭介绍说,燥邪的致病原因有四类,对于秋燥耗损津液的这一证型,主要是因为“燥性干涸”这个特点引起的,一般多饮水能起到较好的滋阴润燥效果。其他三类秋燥则不是补水就能解决的。比如,燥邪最容易损伤肺脏,诱发呼吸系统疾患,比如大家经常听说的燥咳,这类咳嗽西医的治疗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中医按温燥与凉燥辨证用药膏方调理,效果较好。

  此外温燥咳嗽一般发生在初秋,以咳嗽少痰、不易咯出、口干咽痛为特点,或伴身热、微寒、头痛等风热表证。中医常用具有疏风清热、润燥止咳的中药进行治疗。

  凉燥咳嗽一般发生在深秋,主要是感受燥邪与风寒之邪,主要症状除了咳嗽少痰,咽干鼻燥表现外,往往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风寒表证。中医常用具有疏风散寒、润肺止咳的中药进行治疗。

  误区二:多敷面膜就能对抗秋燥?

  小心加重皮肤干燥的症状

  很多女性在秋季会因为秋燥感觉面部肌肤干燥,于是采用多敷面膜的办法来对抗秋燥,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

  该院皮肤科主任杜长明介绍说,肌肤过于干燥的人仅仅靠多敷面膜是没有效果的,反而会加重皮肤干燥的症状,因为面膜里含有大量的精华成分,而皮肤的吸收能力有限,过剩的营养吸收不了反而会堵塞毛孔、滋生粉刺、油脂粒等问题。因为皮肤的滋润是由内而外的,这个季节适合根据具体的体质配合食疗方、膏方调理。

  该院肺病科主任中医师颜延凤介绍说,中医认为,“燥”是秋季的主气。入秋后空气湿度降低,体内水分不足,暑湿不易散发,导致抵抗力变弱,容易引发秋燥症状。“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喉、咽分别是肺之门户和肺之通道,秋燥易导致咽干、口燥、音哑等不适;肺外合皮毛,秋季易出现皮肤干涩、皲裂、脱发等。此外,中医曰:“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燥移大肠,还有可能引发肠燥便秘。所以,预防秋燥,养肺也很重要!可以饮食中加一些润肺的食物,如百合等。老慢支、哮喘等患者可以趁秋冬季服用膏方调理。

  延伸阅读

  防秋燥要少食辛辣

  专家提醒,入秋后,在饮食上,很受年轻人欢迎的油炸、烧烤、辛辣肉食,如羊肉串、麻辣火锅等就应该少吃了。因为在“燥”字当头的秋天,这些食物会促使肺胃生热、唇舌干燥、口干口渴。在生活中,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均属于温热之品,食后容易上火。当然,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

  梨具有润燥消风、镇咳止喘、清心降火的作用,可以缓解“秋燥”、醒酒解毒。生梨性凉,老年人不宜一次吃得过多。柿子中含碳水化合物很多,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及果糖。它富含果胶,是一种水溶性的膳食纤维,有良好的润肠通便作用,对于纠正便秘、保持肠道正常菌群生长等有很好的作用。

  秋气应肺,燥为秋令,秋燥之气最易耗伤肺阴,因此,秋季养生重在养肺,而养肺之法重在滋阴,切忌秋冻过头或盲目滋补。

  通讯员 杨璞 记者 戚在兵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