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4亿年前“漂流瓶”身份之谜揭开
2019-08-01 07:08:00  来源:现代快报  
1
听新闻

  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像漂流瓶、像罐子、像棒子……它们是一类已经灭绝的海生微体生物,生活在4亿年前,名叫几丁虫。常见大小只有200—500微米,肉眼只能看见一个小黑点。从第一次被报道到现在,近90年过去了,但这类微生物究竟是什么却没有定论。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梁艳博士等通过研究提出,几丁虫更可能是独立的生物而不是其他生物的卵。相关成果于7月31日在线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

  从1931年被正式报道命名,几丁虫一度被认为与原生生物,如根足虫、纤毛虫、鞭毛虫、丁丁虫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但一直没有定论。1963年,茧状保存的几丁出现,几丁被认为是某类后生动物的卵。从上世纪80年代后,这个说法成了主流。“所以一般介绍几丁是啥时,我们都会说,目前亲缘关系还不明,但主流学说认为是后生动物的卵或卵囊。”梁艳说。

  近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梁艳、唐鹏博士等专家学者,聚焦几丁虫壳体大小的形态学差异,就几丁虫的生物学属性提出了新的看法。研究结果显示,几丁虫是后生动物的卵的可能性非常低,更可能为一类独立的微体生物。

  “几丁虫是微体化石,它在海相沉积物中基本上随处可见,比如灰岩、页岩、砂岩里。对于研究过去的环境、地层而言,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当时生存的生物。而一些微体化石,对于它的保存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梁艳说。

标签:中国科学院;后生动物;古生物
责编:缪钦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