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开通人才评价“绿色通道”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南通大学让职称制度改革落地生根
2019-07-18 07:0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真没想到,我能成为南通大学第一位‘90后’教授。”1990年10月出生的葛明政,2018年一进校工作就能享受校聘教授的待遇。在今年的职称评审中,他更是直接被认定评审为教授,跨越了任职年限的“门槛”。

  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论文,看代表性成果和实际性贡献。从2018年开始,南通大学从评审制度、评审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创新,让职称制度改革落地生根,激发了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人尽其才 不拘一格用人才

  尽管“葛教授”很年轻,但他的科研成果一点都不单薄。目前,葛明政已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就有3篇,还拥有6项发明专利。

  “南通大学吸引我的除了优厚的待遇和宽松的政策,更重要的是优秀的科研团队和高层次的平台。”葛明政加入了该校安全防护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团队。该中心是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解决纺织、应急防护等相关行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葛明政表示,“在这平台上,我能更好地发挥研究特长,最大程度地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去年7月初,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聚焦人才评价领域深层次问题,提出一系列精准、务实的改革举措,引发全国专业技术人才的强烈关注。

  为响应国家号召,适应科技创新要求,南通大学结合实际,在人才聘用、职称评聘、科研项目申报、薪酬分配等方面打破常规,实行特殊政策,开辟了一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快车道”,不拘一格地培养和使用优秀青年人才。

  近两年来,南通大学一批年轻学者集体亮相。1986年出生的姚勇教授,在超分子有机功能材料研究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37篇,其中JCR化学类一区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1988年出生的张二浩副教授,在免疫细胞治疗研究领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4篇,总影响因子高达34。

  才尽其用 造就高素质的师资

  《江海廉友文化活动中心廉能量廉洁文化传播》是南通大学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的参赛项目。作为项目指导老师,该校文学院讲师王舒雅博士跨过论文的“桎梏”,在职称评审中直接被认定评审为教授。

  如果说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的“厚土”,那么,第二课堂——各类专业竞赛就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演练地和实战场。王舒雅对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有着深刻的认识,“教师的使命就是育人,引导学生既要能熟读‘有字之书’,又要能通过实践、创业习得‘无字之书’,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优秀的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然而优秀教师怎么去发现,如何去甄别,就需要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2018年出台的《南通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试行)》进行了一些“校本”的探索和创新,提出在教书育人一线的教师,如果开发了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等高水平的教学资源,或者指导学生在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高层次奖项,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都可以通过认定评审渠道申报高级职称。

  “我们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奋斗者,更是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南通大学新的职称制度施行以来,已有16名业绩突出的教师被认定评审为高级职称。“学校的新政策,让我们强烈体会到高校教师的价值感、获得感、幸福感,我们一定要不忘育人初心,牢记教育使命,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作出高级职称应有的贡献。”一些老师纷纷说。

  用有所成 人才工作跃上新台阶

  人才是大校向强校转变的支撑,是破解难题、实现跨越的依靠。南通大学在校第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人才集聚战略,通过“政策+机制+投入”,不断创新自身的引人用人机制,持续释放和激发人才活力,成为高端人才的“强磁场”。

  除了实行代表性成果和实际性贡献的职称认定评审外,学校还针对性地优化了人才分类管理和评价,在传统的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等专业技术职务类型之外,增设了“社会服务型”,鼓励教师开展横向项目研究和社会服务,促进学校在产学研合作、决策咨询、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工作。

  人才评价的类型丰富了,标准也更加细分。为更好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根据不同的人才类型,学校突出主要标准,不再“一把尺子量到底”。如对“社会服务型”教师的评价,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要求,主要考察实践应用成果,对发表科研论文没有硬性要求。

  近两年来,南通大学的人才工作日益呈现出快马加鞭的发展态势,打造出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学校现有高级职称以上1549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300余人,共有两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奥运会冠军等高层次人才近50名。

  “只有真正抓住了人才的本质,才能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良好局面,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才是第一资源’。”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说道,“大学应当有这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评价人才的眼光和胸怀。” 范 苏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