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淳渊的生前老同事前来送别。
汤淳渊11年前留下的遗嘱。
没有哀乐、不鸣礼炮、拒收礼金、不开追悼会,83岁的“莫文隋”原型、原南通工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汤淳渊的遗体,14日中午在少数亲友以及南通大学领导和老同事的目送下,在南通殡仪馆火化。从24年前化名“莫文隋”默默资助贫困生,到立下遗嘱“不发讣告不留骨灰”,汤淳渊的不事张扬,却引发全国上下持续不断的学习热潮。他化作一盏明灯,成为文明航路上的一座灿烂耀眼的灯塔,照亮整座城市的道德星空。记者 郭小川文/摄
汤老走了,但“我们”都是“莫文隋”
虽然汤淳渊留下遗嘱要低调处理后事,但扬子晚报记者昨天上午在南通殡仪馆看到,得知汤老去世的消息后,一拨又一拨人群还是不停地涌来。他们中,有90岁高龄的老教授、有白发苍苍的老领导,但更多的还是素不相识的普通市民、大学生和志愿者们。
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有20多名身穿红马甲的老人特别引人瞩目,红马甲上印着“莫文隋志愿者”。这群志愿者的带头人叫张志光,多年来一直从事扶危助困、拥军优属的志愿工作。“‘莫文隋’是南通精神文明的一张名片,我们一直在学习和传承这种精神。”张志光说,目前他在南通已开了3家爱心粥铺,名字就叫“莫文隋”,每天为孤寡老人、困难群体以及优抚对象免费供应早餐。一年多来,南通已有12万多人次光顾“爱心粥铺”,感受到莫文隋精神带来的浓浓暖意。
“打开遗嘱那一刻,让人肃然起敬”
“余离世后,不发讣告,不添‘寿衣’;不进行任何形式(告别活动);不购骨灰盒,不保留骨灰,撒入狼山外长江口……”汤淳渊的遗嘱,交代得简单明了,却又感人至深,一名老知识分子、老共产党员的纯粹和高尚直击心灵。
但这封写于2008年6月12日的遗嘱,直到老人去世后的第二天,也就是今年7月13日才被打开。南通大学离退休处处长丁晓羚向扬子晚报记者揭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原来,在2008年5月,汤老作为奥运火炬手参加了火炬传递活动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国家的日益强大让这位经历过国贫民弱年代的老知识分子感到自豪和激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有更高的思想觉悟。
不久,汤淳渊交给学校离退休处一份封好的信件,称是自己立下的遗嘱,在信封上特意写上“在我停止呼吸后,由时任处长拆封”。这封遗嘱,11年来,成了几任处长交接时的重要资料之一。
2019年7月12日晚,汤淳渊平静地离开了人世。第二天上午,丁晓羚小心翼翼地打开这份尘封了11年的遗嘱,字迹有些潦草,但交代却言简意赅、直接明了:不发讣告、不办仪式、不留骨灰……“读完遗嘱,让人肃然起敬,很多在场的人都流下了眼泪,一名老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震撼人心。”丁晓羚说。
他的事迹正在挖掘、整理之中
汤淳渊1937年出生于南通一个中医世家,上世纪60年代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热处理专业,后来从镇江农机学院调回家乡,进入原南通工学院工作。
斯人已去、丰碑永存。位于南通的中华慈善博物馆正准备搜集更多的关于汤淳渊老人的展陈资料。副馆长胡达告诉记者,现在馆内陈列着一些关于“莫文隋”的事迹材料,每次都吸引着众多参观者良久驻足。“汤老是南通慈善的一面旗帜,我们准备进一步挖掘、搜集、整理他的事迹,进行重点展陈,让更多的人铭记‘莫文隋’。”胡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