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23岁的他义无反顾扑向炸药包 “红色丰碑”系列报道之《青春红似火》,为您揭秘英雄王杰舍身救下12人的背后故事
2019-06-17 08:4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青春红似火》

  中国江苏网讯 王苹导演,洪万生、王志刚主演。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1966年上映。

  《青春红似火》概括地叙述了王杰同志的英勇事迹,颂扬了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四好五好花正浓,一年又比一年红。”1965年7月13日夜,邳州。王杰借助手电的微光,写了篇日记。几个小时后,他站完了3班岗。7月14日清晨5点,王杰奔向民兵训练场地。7点30分左右,训练用的炸药包意外爆炸,千钧一发之际,王杰猛扑炸点。一声巨响,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他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23岁。

  生死那一瞬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是依据什么最后判断这是英雄壮举?“红色丰碑”系列报道第二篇为您揭秘。扬子晚报/扬眼记者景洁王亚楠专题统筹刘璞

  舍己救人

  23岁的他扑向炸药包献上青春也无怨言

  帮助民兵训练爆破技术,是连里交给王杰的一项任务。1965年7月14日上午7点30分,王杰带领民兵进行最后一项训练——“绊发防步兵应用地雷”实爆,王杰让大家围成一圈,由他做示范动作。突然,炸药包意外爆炸。

  “按照规定,这件事当天就逐级上报。”在邳州市王杰精神研究会会长汪春恩主编的《王杰精神代代传》一书里,收录了原总装备部副政委崔毅将军撰写的文章《英雄王杰是怎样被发现和宣传的》。

  大致经过是:王杰所在师党委立即派政治部主任刘德一前往徐州邳县(现邳州市)张楼工兵营训练驻地查明情况。1965年7月20日,在回师部的火车上,刘德一遇到当时任济南军区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的崔毅。

  刘德一告诉崔毅:7月14日,工兵营派1连5班班长王杰在实施教学时,代替地雷的炸药包突然意外爆炸,王杰扑向炸药包,被炸得血肉横飞,参训的12个民兵和武装部干部中有一人受重伤,还有几人受轻伤。

  刘德一还讲了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听到的、看到的有关情况,并告诉崔毅,在整理王杰遗物时,发现了一本10万字的日记,刘德一当场念了几段给崔毅听:“当兵是为党、为人民、为祖国而来的,就是献上青春也没有怨言。”“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崔毅听了这些情况后反复思考:王杰平时表现就很优秀,在危难时刻勇于献身、舍己救人。崔毅决定改变回济南的行程,从徐州下火车,到王杰所在的部队再作深入的调查。7月25日崔毅回到济南,立即写报告提出:王杰是一位舍己救人的英雄!

  1965年8月4日,军区政治部成立调查工作组,对王杰牺牲前后的情况到实地作深入调查。

  缜密调查

  扑向炸点是“本能”反应身体被抛出一人多高

  调查组来到张楼民兵训练场认真进行了勘察。爆炸的原因出在训练现场的第3根拉火管上。炸药即将爆炸的紧急关头,民兵看到王杰毅然扑向炸点。有的民兵还看到王杰身体被抛出一人多高。据当时的测量,王杰遗体被掀到其作业位置的后方,头距炸点2.1米;脚距炸点3.7米。这显示他身体是往前扑、重心对准炸点、之后被甩出去的。如果姿态未动,只能被冲击波冲向后倒,不可能抛1人多高,也不可能抛出二三米之远,更不可能身体倒转过来。5位受轻伤的民兵身上都有王杰的碎骨,同样证明王杰是以身体盖住炸点。

  调查组决定进行现场实爆试验。据王杰事迹陈列馆所藏资料记录:实爆试验者由坦克二师坦克三团工兵连副连长季家祥担任。季家祥用拉火管连接好雷管后,按照王杰的操作程序、操作姿势,一腿跪着,一腿蹲着,把拉火管拉开后身体往后一滚,雷管“啪”的一声爆炸了,季家祥安然无恙。调查组又请教原济南军区工程兵的专家,也得出相同结论。被救现场还原和科学实验数据均证明,在即将爆炸的瞬间,只要王杰往后迅猛一仰,避开爆炸时的45度最大杀伤角,完全可以保全自己,但他放弃了自救,扑向了炸点。

  1965年9月20日,师党委追认王杰为中共党员。9月26日,隆重举行有7000多名党政军民参加的王杰烈士追悼大会。11月6日,总政治部发出开展学习王杰活动的通知。

  12人获救

  一场婚礼永远失去了男主角青春定格在23岁

  “要不是王教员扑向炸点,我们要伤很多人。”1965年8月,调查组在县医院看望受重伤的罗汉瑞时,他激动地讲,自己当时正站在王杰旁边,如果不是王杰用身体盖住炸药包,自己丢掉的恐怕不是一条腿,而是一条命。

  很多年后,被救民兵追忆王杰惨烈的牺牲,依然还会痛哭失声。邳州张楼地雷班民兵幸存者李彦清说,“当我们找到王教员的时候,他两个手都被炸掉了,左胸脯被炸个洞,我们十几个人当时都哭了。”因为王杰这奋不顾身的一扑,12人获救(截至今年仍健在9人)。而一场迟到的婚礼却永远等不来它的男主角。

  邳州王杰纪念馆馆长李文静告诉记者,馆内收藏有一束红色玫瑰,一共23朵,是王杰的未婚妻赵英玲女士亲手制作的。

  1957年,王杰的父亲托人到赵英玲家提亲,两家人都很满意这门亲事,就定了下来。后来王杰参了军,赵英玲搬到王杰家里照顾他的家人。1964年,王杰的父母再三写信给王杰催他回家结婚,但王杰因为工作需要,多次推迟婚期。

  王杰牺牲的消息传来,赵英玲万分悲痛。此后,每年的7月14日,赵英玲不管身处何处,都会捧着23朵玫瑰缅怀王杰。2015年7月14日,是英雄王杰牺牲50周年纪念日。70多岁的赵英玲不顾年迈,一路奔波来到徐州,追思那段质朴铭心的爱。

  十万字日记

  还原真实

  闪闪发光的王杰

  王杰壮烈牺牲后,他的日记被发现。从1963年1月到牺牲前夜,他一共写下了10万余字。“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1965年5月1日王杰在日记里写下这一段话,这成了他短暂却璀璨一生的特别注脚。

  1965年8月上旬调查组工作结束,按照军区政治部“一字不动,一篇不删”的指示,部队校对文印室全文打印10万余字的王杰日记。“王杰是普通的战士,更是时代的英雄,半个多世纪,他用生命践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邳州市王杰精神研究会会长汪春恩对扬子晚报记者表示:王杰精神永不过时。

  事实上,在徐州采访时记者发现许多人至今仍在自发怀念王杰、学习王杰。

  徐州市王杰社区的办公大厅内醒目摆放着写有王杰“人生三问”内容的标语牌。党委书记裴保祥直言: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前途?什么是幸福?王杰的这人生三问,同样也是当下人们最常问自己的三个问题。英雄一直都在,英雄从未离去。

标签:青春;青春红似火;献上青春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