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初夏时节,万木葱茏。如何让参加江苏发展大会的海内外嘉宾第一时间感受家乡的人文自然风光和最新变化?5月19日下午,大会主办方安排了三条线路,带领嘉宾走进南京科举博物馆—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玄武湖公园—台城,以及牛首山风景区。南京美景、非遗民俗,以及江苏日新月异的变化,处处让嘉宾们欣喜不已。海内外嘉宾用手机拍下视频、照片,在朋友圈向亲友们分享回乡的最新见闻。
嘉宾们在老门东合影留念。
“这里有挂鸭蛋用的丝线络子吗?”在老门东的传统手工艺展示区,中非民间商会(坦桑尼亚)会长丁贤停下脚步,询问正在做香囊和绳结编织的师傅。丁贤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每到端午节,父母都会给孩子用五颜六色的丝线打个络子,也就是网套,用来装鸭蛋。“端午挂鸭蛋是我们常州地区的习俗。又临近端午了,看到老门东还保留着这些传统手艺,感觉太亲切了!”
丁贤在“520”表白本上写下对家乡的祝福。
第一次来参加江苏发展大会的丁贤告诉记者,他上世纪90年代出国工作,在非洲住了20多年,感受最强烈的是外国人对当地华人态度的变化。“以前在国外开拓市场很难,现在随着国家实力的强大,非洲的政府和企业都主动来找我们合作。”丁贤表示,他注意到,中国文化在非洲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中国影视剧在坦桑尼亚很受欢迎。丁贤一边听志愿者讲解,一边在老门东和科举博物馆、明城墙等古迹处,拍下很多照片。“科举博物馆里展示的江南贡院明清时代各种科举考试流程、选拔人才的方式,以及博物馆里黑瓦白墙的典型江南风格建筑,都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丁贤说,老门东保留下来的南京非遗民俗如秦淮灯彩、绳结的制作,也让他爱不释手,唤起了童年的回忆和乡情。“有机会的话,我想把它们都带到非洲去,让更多外国人了解我们的民俗和手工艺,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
芥子园里,昆曲《牡丹亭》正在上演。
在老门东芥子园景区,主办方特意为嘉宾们在园内湖心亭安排了一场昆曲表演《牡丹亭》。“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出《惊梦》,令去国怀乡多年的游子不禁沉醉在如泣如诉的旋律中,不少嘉宾还轻轻踩着节拍,哼唱起来。“我1986年就出国了,那时还年轻,对传统戏曲没有太大兴趣。出国后,反而越来越爱听京剧、昆曲。今天这段《牡丹亭》又放在这个极具江南风味的园林里演唱,真是太难得了!”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数学系教授丁玖告诉记者,自己还主动报名去观看19日晚主办方安排的昆剧《顾炎武》。
丁玖分享回乡见闻。
丁玖和很多在国外工作的中国亲友交流后发现,大家对中国戏曲都有种共同的情结,“年轻时我们都喜欢流行歌曲,觉得戏曲听不懂,也不够洋气。然而现在我很多朋友回国后,会专门买票去剧院看京剧,听昆曲、黄梅戏,可能因为戏曲里寄托着大家共同的乡愁吧。”扬州成长,南大读书,丁玖尽管在国外高校工作了30多年,近年来一直与国内高校进行密切的基础科研合作,中科院、扬州大学都有他的合作伙伴和课题组。“最近在和扬州大学一位教授合作一个有关动力系统的项目。参加大会前,我还到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做了讲座,向国内大学生分享了我对美国高等教育的体验和认识。”丁玖表示,这次回家预计待到5月底,希望通过自己的分享拓展国内年轻人的视野和见闻,为家乡教育事业多作贡献。
交汇点记者樊玉立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