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回望艺坛三百年 辉映维扬四月天
2019-04-26 07:3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萧平教授与主办方领导及嘉宾合影。

  宋玉麟

  彭永强

  萧平教授与领导、嘉宾启动展览开幕。

  用手语向朱骏传达萧老师的点评。

  中国江苏网讯 2019年4月的扬州,春风和畅,百花正艳。这是扬州一年中最美时节。虽然乍暖还寒,依然挡不住人们蜂拥而至的脚步,他们因何而来?一座千年古城的秀丽风光也许是你驻足淹留的理由,但一场高规格的文化盛宴,更是诱惑你来品读扬州的深层原因吧?!从4月3日到4月13日,“扬州书画三百年” 特展在扬州迎宾馆华芳园拉开帷幕,向大众开放。

  这场特展巨匠云集,珍迹荟萃,从全球征集到的曾长期生活在扬州地区的书画大家石涛、查士标、禹之鼎、萧晨、王云、李寅、袁江、华喦、金农、郑板桥等百幅精品佳作,集中展出于此,这是扬州历史上难得一遇的文化盛事,不仅轰动了古韵悠悠的扬州城,也让全国众多的专家、学者和广大书画爱好者纷至沓来,一睹为快。自开展之日起,观者如云,盛况空前。每天都要等待多时,限流数次,才能走进这样神圣的艺术殿堂。有的观众反复前来,看三遍、四遍还嫌不过瘾。在人头攒动的活动现场,有一个儒雅的长者显得格外忙碌,他一会儿被观众围在展厅里,答疑解惑;一会儿在研讨会上条分缕析,探微索隐;一会儿又出现在面对广大书画爱好者的讲座上,侃侃而谈。他是谁?他就是为这场大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萧平教授——本次大展的学术顾问。

  萧平教授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酷爱丹青,浸淫书画艺术半个多世纪,学养深厚。他曾亲受“新金陵画派”开山巨匠们的精心指教,又是书画鉴定泰斗徐邦达的高足。“扬州书画三百年”特展虽刚刚结束,但很多关于石涛、关于扬州书画、关于“扬州八怪”的精彩片段,尤其是萧平教授的精彩解读,这些经典仍然值得我们再次回味、学习。

  石涛孕育了扬州人对于文人艺术的审美情致

  萧平教授在展览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谈了石涛对扬州画坛的影响,可以说是引领扬州人审美倾向的精神先驱。他分析道:“石涛坎坷的前半生,因为有了佛教的支撑,得以脱离精神的苦难,潜心于对书画的追求。所以他的作品有禅趣,这是僧人的身份与佛学的影响所致。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到中国以后,被中国的文化改造了。并不可避免地与中国本土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相关联。这应是石涛的大的思想背景。所以他的作品风格不同于中国历来的文人绘画,也不同于历来的职业画家,是一种极具创意和革新精神的文人画。

  石涛浪迹江湖的最大的好处,是与自然,与生活,我们叫做“造化”,跟“造化”紧密地结合,在这个结合中间他有感悟,对天地的感悟,对大自然的感悟,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胸中,所以他在第一个阶段,受到新安派的影响,形成早期绘画面目之后,他选择了扬州,定居在扬州,而且还俗。在扬州他建了居所叫“大涤草堂”。在“大涤草堂”以卖画为生,也教学生。

  我们说“石涛开扬州”,有两个原因,一、石涛来到这里,他要生活,就是要有人买他的画。扬州的盐商第一次接触到石涛这样的画家,按常理,他的画一般的商人和市民不会很喜欢,为什么?因为他的画的面貌并不很“讨喜”,因为他是一个有创造的人,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他画出带有个性、带有思想的作品,一般人并不能看懂。但是,他会跟他们交谈、交友,他的理念终于影响到了扬州的盐商。扬州的盐商原来是晋商,后来变成徽商,徽商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他们好学,他们把读书奉为至上。他们慢慢地接受了石涛的作品,石涛的作品代表着具有极大创意的新型中国文人画。石涛让扬州人对于创意革新型的文人画的认识有了一个开端。扬州人认可了石涛,喜欢了石涛,这就创造了一个条件,一个文化环境,这就是人们对于文人画的审美情致。“扬州八怪”中只有一个人与石涛接触过,这人就是高翔,高翔那时还很小,只有十几岁,据说他的家离石涛的“大涤草堂”不远,小孩子喜欢画。他就跑到石涛那儿看他画画,石涛去世以后,葬在平山堂,每年的清明,高翔都会去祭拜。高翔之外的“扬州八怪”成员大都受到石涛作品和石涛书画理念的影响,这就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以创意文人绘画为主体的画派势头。我们可称其“扬州画派”。石涛的《杜甫诗意》山水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画原收藏者是张学良,放在旁边的锦套,还是赵四小姐亲手缝制的。杜甫的秋兴八首,是他流落四川时所写的,词句非常凄美。石涛浪迹江湖多年,他与此诗必有同感,会触动他的心怀,所以画得极有情味,幅幅不一样,有的画得满,有的画得简,有的水墨淋漓,有的清秀而明丽。石涛在中国绘画的大名家中,是手法变化最多的一个。他是即兴式的,看到大自然给他的感触,或诗词给他的感触,或者他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就画,他会把这种强烈的感受表现在他的画面上。他对大自然谙熟于胸,信手拿来,拿来就成文章,与天地自然相吻合,这是他重要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尤其是在明末清初这个时期,是直接秉承着元代的文人画,画山水大都用枯笔来表现,在枯笔中间能够表现出润的感觉,这是一种高雅的技艺。当时同住扬州的安徽画家程邃,作画全用枯笔。而石涛有过一个阶段,在黄山的时候,画是以枯笔为主的,到了后期,他发明了一种皴法,叫做“拖泥带水皴”,所谓泥就是墨,水就是水。他是枯湿并用,一笔下去有枯有湿,有浓有淡,这就是石涛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石涛之前几乎没有这样画山水的。三百多年了,你看他的画还是湿淋淋的,像刚画出来一样,有淋漓之美。当问及此次展出的多幅石涛的画作,对于现在扬州画坛有什么样的意义?萧平教授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画坛有一种思潮,认为中国绘画不科学,画山水不准确,也没有透视感,认为中国画一定要向西方学,实际上艺术与科学不是一回事,怎么能用科学的眼光去看艺术呢?艺术是人的性情的一种创造,是心灵的创造。中国画中有一个重要的方法,书法的笔法,以书为画,用书法的笔法来表现画。许多年来,我们艺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不教书法,不教书法你怎么能掌握中国的笔墨表现呢?我们现在反思,以西取代中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谈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时候,要反思这个问题,现代中国画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文学,缺乏对儒、道、释文化精华的认识,更缺乏书法的功底,他们对传统的这些重要的技法训练应该说都还缺乏,所以他们表现一个主题,借用西洋的方法,用其他画种的画法,这个并不是不可以,但西要为中用,要以中国画为本,西洋画为用,这样的结合才正确。但如果你借西洋画来表现,最后完全不是中国画了,背离了中国画的原则,这种结合就是错误的,所以有必要去石涛的画中找一下中国画的精髓,石涛是怎么去创造自己的新面貌的,这个面貌几百年后还为人们所赞赏,石涛的研究对当今画坛太重要了,当今画坛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不研究古人,不研究我们的历史,不研究我们历史中的精华。由民间组织筹划的这个特展,意义非同寻常

  江苏省国画院原院长宋玉麟特意从南京赶来看这个展览,他说:“扬州市书画三百年”特展举办得非常有意义,非常及时,我们当下中国绘画的创作就是强调个性比较多,然而对传承重视不够,对过去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研究、重视不充分。

  扬州这个地方,过去是一个商业中心,大运河经过这儿,经济非常发达,当年曾经是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很多文人墨客都在扬州留下了足迹,包括扬州籍的和非扬州籍的都到这里来,这个地方当时汇集了一批非常优秀的画家,扬州三百年绘画史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然而我们这么多年来从官方来讲,这方面做得并不够。这次由官方倡导、民间发起在扬州组织这样一个活动,我认为意义是非同寻常。展览汇集了最早有查士标的(扬州画派的先驱),一直到最后包括我们画院的老画师鲍娄先的作品都有,跨度三百年,对我们研究扬州画派这样一个传承是非常有意义的,很有学术价值。从查士标、石涛他们最早到扬州来卖画为生,进行创作,我这次特别看到了石涛画的手卷,他画的就是当时的扬州,看了非常亲切,而且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件作品,应该是非常新鲜,他完全是用枯笔、干墨画出这样的一个效果,扬州当时的这种氛围、环境,交待得清清楚楚。所以当时的画家还是注重于写生,注重于生活。应该说扬州的画家给我们中国美术史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现在也逐渐逐渐地被收藏家们所看重。在谈到此展的学术顾问萧平教授时,宋玉麟院长说:“我和萧平兄相识相知应该有半个世纪,当时他不到二十岁,我才十几岁,他是我们画院的学生,跟着傅抱石、钱、亚、宋、魏一批老先生学习,后来不久就到了南博,当时南博要人,老先生推荐萧平到南博去,后来工作了二十年以后,他又回到了画院,我们又成了同事。所以说,我们之间的交往始终没断过,他知识非常渊博,诗、书、画、鉴定包括理论,都非常全面,这在当今我们绘画界很难找到,我们往往有几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像这样全的,应该说很少,很难找出这样的人来。绘画方面,他山水、花鸟、人物俱擅,包括书法。他的这种面广,与他的学养、广泛地吸收是分不开的。他取法很高,从传统宋、元中过来,近代主要是从傅、钱、亚、宋、魏他们进行交往学习,受到大家的滋润,包括我们传统绘画营养的滋润,出手非常高,所以这也是我们中青年当中所缺乏的一点。另外一点,他非常注重全面的发展,包括他对西洋绘画也非常重视,我记得他还收藏油画,国外的和国内一些优秀的油画他也收藏。所以在他心目中中西是不分家的,有时他绘画中的色彩也广泛吸取了西洋绘画的精髓,他的作品不管大尺寸还是小尺幅,都能引人入胜,我们非常喜欢。鉴定这一块现在人已经越来越少了,随着像徐邦达这些老前辈的去世,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扛得起这个重任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萧兄肯定在这里是非常突出的一位,在全国都是有广泛的影响,因为他是徐邦达先生的高足,徐先生当年是随吴湖帆学习,是入门弟子。吴湖帆先生也是我父亲的老师,所以他们跟徐先生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吴湖帆也是个收藏大家,徐先生当时在梅景草堂书屋的影响下,也大量地进行了收藏方面的训练,所以后来他在故宫成为鉴定大家,萧兄就是跟随徐先生进行学习,他又有南博这样一个条件,再加上他有诗书画这样一个全面素养,在鉴定这方面他有独到的见解。还是一样,起手很高,他有名师,同时又有实践,在南京博物院,他有大量的实践,像这种有利的条件,一般人很难有的一种机会,这些东西都集中在萧兄的身上,再加上他的聪慧,应该说他成为今天的一位鉴定大家,不是偶然的。这次由他当学术主持,组织了这样一个非常具有意义的“扬州书画三百年”的展览,这个展览吸引了很多人,包括很多人外地远道而来,我想这个展览会留下深远的影响。从我来讲,看了展览,对扬州三百年来绘画的脉络有了一个完整的梳理,从查士标、石涛……一直到清末民国的扬州名家作品,以前是在书本上去了解这段历史,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实物,并且还看到一些我们过去并不太注意的作品,比方婉仪……这次展览也有展示,这是一个很好的展览。

  扬州应该将先人这么光辉的业绩好好传承下去

  在展厅内,扬州观众彭永强激动地对记者说:这个展览太好了,我们扬州的整个文化脉络全部连起来了,而这里面有着萧大师博大的胸怀,把艺术家的真正的内涵表现出来了,有很多人都是排斥一些东西,他却不断挖掘,就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敬畏先人,然后让我们的后人能够踏着它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很多东西,现在很多人都片面地讲创新,我们在继承中都要有自己的个性,个性化地发展,创新中实际上把传统的精华都丢掉了,现在很多艺术家别出心裁地搞展览,真的没有这个资格搞展览,他的一百张作品没有一张能够给我们有印象。我听萧大师的讲座,讲到“情趣”两个字,在我头脑里最为深刻,如果你都没有情趣,还能给其他人情趣吗?这个是最主要的。另外他把前“八怪”时代,后“八怪”时代又向民国延伸。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然后再向下延伸。我们的后人在做什么呢?特别是我们扬州人,我有时候走出去真的很惭愧,但是萧大师给了我们信心,我们先人有这么光辉的业绩,我们后人有这么好的榜样在这里,萧老师给我们这种大餐,真的太难得了,所以今天九点钟不到就有很多人在等。昨天听那个报告,可以说从前至后没有一点声音,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者在记笔记,记了十二页。我看到萧老师这么平易近人,就是一个艺术家的最大的风范,有的人还没什么感觉时,就把自己摆得好高好高,向大师学习!把每一个画家的特色、画法,整个都讲了,我们都没听过,所以今天再来看,再来回味一下感觉完全不一样,这些作品以前好像离我们很远,但是萧大师给我们一讲,又离我们更近了。都是我们扬州的光辉、扬州的光彩,我们后人还要向萧大师一样地把这些东西好好传承下去。

  人生制作止于善,艺术制作止于美

  作为当代著名书画大家和鉴赏家、史论家,萧平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扬州文化,关心扬州教育发展。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与扬州特校结缘,在学校成立“爱心画室”,鼓励并亲自指导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翌年设立“萧平艺术奖”,每年拿出1万元奖励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和辛勤付出的特教艺术学科老师。从2016年开始萧平先生提出将奖励金额从1万元增至2万元。萧平老师认为:“残疾人是特殊人群,他们生活得很不易,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尤其需要得到关心和扶持。”残障学生朱骏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在萧平教授的关心与帮助下,朱骏拜他为师学习中国画,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母校任教。

  此次在扬州做学术讲座期间,七十八岁的萧平教授挤出吃晚饭的时间,去检查朱骏的中国画习作,并不顾劳累,向他讲解山水画作画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萧平教授看了朱骏的作品点评道:“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用笔上,用笔看上去好像不错,但是你的用笔节奏不分明是最重要的问题。下笔要有趣,就必须加强它的节奏感。”说完当即在纸上演示给朱骏看,并告诉他,什么是笔墨的高和低、雅和俗的区别。画得虽然挺好看,但没有笔法,没有情趣,一个工匠即能达到。但是,要画出笔下的情趣,有书法的感觉,工匠就办不到了,这个是最重要的一条,一定要有格调,格调是什么呢?高低和雅俗。“中国画主要讲几个问题,一是章法、布局。章法要做到平稳中有奇特,龚贤讲过两个字:‘安而奇’。安就是平稳,奇就是奇特。二是笔法。下笔落墨要有节奏感,笔法中一定要含着书写的趣味。讲究力量、节奏,这些东西解决了,你的格调一定是高的雅的了,而不是俗的、低的,这是文人画与工匠画的区别。”朱骏听了频频点头,萧平教授讲解得清晰明朗,使他又从中领悟了山水画的许多奥妙之处。临走时,萧平教授还不忘关心他的个人生活,谆谆教诲让人感受到了师长如父的真挚情感。

  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艺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的箴言:“人生制作止于善,艺术制作止于美。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这种高洁的品格,这种对真善美的追求,也一直是萧平教授倡导和弘扬的。

  江轸光先生书画捐赠展助力“扬州书画三百年”在“扬州书画三百年”特展的前一天,4月8日,纪念江轸光先生诞辰120周年:心迹双辉——江轸光先生书画捐赠展也在扬州博物馆拉开了帷幕,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没有直接联系的画展,实际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江轸光先生也是民国时期杰出的代表,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的山水作品就入选全国美展,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又是扬州画史上,第一个公办画院的创建者并担任第一任院长,这实际上是扬州书画优秀传统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发扬光大。

  江轸光先生(1900—1989)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既是著名书画家,也是美术教育家。作为美术教师,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培养了以文金扬、张世椿为代表的诸多优秀美术人才;作为书画家,他继承“扬州八怪”之脉络,师古而不泥古,并坚持探索融合中西方绘画艺术,形成了清雅俊爽的新画风。纵贯二十世纪扬州美术发展历程,江轸光先生是扬州现代书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江轸光书画选集》编著期间,江老的外孙马育平夫妇多次赴南京萧平教授处请教、咨询。萧平教授在百忙之中撰写艺术评论“心迹双辉——江轸光先生其人其事”。早在江轸光先生百岁诞辰之时,就曾为他的书画册作序,此次,又认真地写了江老人生中的三个重要阶段。并提到江轸光先生在筹建扬州国画院,在扬州画坛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心迹双辉” 书画捐赠展开幕式上和接受媒体采访时,萧平教授饱含深情地从崇高人格、艺术实践与理论、教书育人等几个方面高度评价了江轸光先生——扬州画院的成绩,先生功不可没;扬州画坛的繁荣,先生功不可没!

  编后:萧平教授祖籍扬州,他的生命和这块人杰地灵的文化沃土有着剪不断的血脉亲情,扬州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是他乡愁中最深情的眷恋,也是孕育他过人才情和精神气质的活水源头。对于扬州的变化,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文化的兴盛,他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在他如炬的目光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比之经济的发展更加重要,文化是根,是支柱,只有文化的地基夯实了,扬州的发展才能更有后劲,更有特色,更加辉煌。而扬州两千五百多年的文化积淀无疑是一个巨大而独特的优势。基于这样的前瞻性认识,萧平教授对于扬州的文化发展尤为看重。只要是这块土地上需要他做的事情,他都全力以赴,毫无保留,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无怨无悔,并乐在其中。这次“扬州书画三百年” 特展的成功举办,萧平教授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厥功至伟。他此次携手众名家学者的扬州四月之行已成为扬州文化史上一道绚丽夺目的风景线。

标签:扬州;我们;石涛;一个;萧平;教授;非常;艺术;先生;作品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