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江苏网讯 正实施二次出新改造的盛家岗街沿街店招。
近段时间,位于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岱山润福城的主次干道上正张罗一件事:重新规划设计,为沿街店铺定制店招店牌。辖区范围内17条街道、涉及超过400余家店铺,工作量可谓不小。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候下大力气对沿街店招提档升级,用负责该项目的街道综合行政检查执法大队长朱向军的话来说,是因为随着岱山片区入住居民的增多、商业氛围的聚集,原有色彩呆板统一、设计缺乏美感的店招频频让居民和店家吐槽,已经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管理精细化的最大障碍。
说到街巷环境整治后的沿街店招出新,最近俨然已成为网红。统一即美感的粗放式设计、施工让多个城市都闹出笑话。“店招店牌要不要管?肯定要管,但问题是怎么管一直只有大框架,在方便管理和便于施工的妥协下,最终演变成目前普遍见到的管理者、施工方‘一刀切’现象。”十多年前,朱向军曾亲身参与了南京规模最大的一次户外广告整治。设置无序、管理混乱、大头大脑、大大咧咧、大红大紫等词语被他用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到后来,随着对户外广告、环境综合整治等规范性要求的出台,“横向一个面,纵向一条线”成为包括沿街店招在内等户外广告管理的最精炼概括。
“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整条街的店招一个颜色、一种字体被广泛采用。如果底板和字体颜色搭配合理、店招设计考虑到周围环境还好。一旦两者都欠缺,老远看就是一条街上所有楼房套个腰带。”朱向军告诉记者,作为一座数年内拔地而起的新城,岱山的诸多楼宇在交付后无论是居民还是沿街经营户入驻都有个过程。出于当时的管理需要,所有沿街店招提前安装了统一的底版钢架,并把咖啡色作为统一色进行外装喷涂。“当年人少还觉得无所谓,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十多万人的城镇。居民吐槽太丑,经营户反映没特色影响生意,商户自己动手改造不符合标准我们管理起来同样麻烦。”平治社区筹备办所在的衡村街目前正在进行沿街店招二次更新,谈及此前大一统店招的问题,社区党支部书记徐燕说了件趣事:“有新入住的居民一早下楼买包子,前天光顾的包子店,第二天愣是没找到,因为店招从颜色到字体都一个样。”
针对近两年片区各类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后暴露出来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新问题,从去年7月开始,西善桥街道尝试以试点的方式对现有的沿街店招进行改造提升。在位于油坊社区的七贤街,记者看到,尽管店招的原钢架结构依旧,但从字体、底板间的颜色搭配到店铺间色差的跳跃,既不违和又突出了设计的美感。为方便突出各店家经营品类,甚至设计了不同的LOGO,让店家自主选择。由于七贤街定位竹林七贤文化,洒脱飘逸,所有的店招字体没有从固定字库中选取,而是每个字由设计人员在电脑中画出来。做到即便是同一个字,也有细微差别,这些经验目前正在岱山片区沿街店招二次出新中被采用,力争让这座由五湖四海聚集形成的城镇实现品质提升的同时,也因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符号催生出共同文化。
“曾看过一个店招,店名是‘离百年老店还差九十七年’。虽然样式也是统一的,但字样、大小、颜色完全不一样,既有文化味还有美感,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东南大学副教授顾大松是南京城治委委员之一,对于店招‘一刀切’的做法他不认同是“懒政”的说法,而是认为管理者过于“勤”。“强制式的审美不是美,在国内外不少城市的商业街,琳琅满目的门店、错落有致五彩缤纷的招牌甚至是城市品牌、网红打卡集中地。店面招牌除了品牌标示作用外,最大的卖点是烟火气。打造得好,本身就是一种景观、一种城市文化。”
记者 陈彦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