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中国江苏网讯 3月20日,南京市六合区横梁镇三友湖畔,一群人聊得正嗨,突然春雨沥沥。艾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光笑道,“春雨贵如油,看到下雨我们可开心了。”
三友湖畔,艾津的1000多亩试验田坐落于此。公司拥有40名员工,其中硕士18人,因为他们的加盟,种粮,就有了不一样的“内涵”,产生了不一样的“价值”。
打磨产业链,用匠心去种粮
艾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成立时做植保服务,到了2015年,董事长张申伟总觉得光做植保还缺了啥。“农民种田,技术是难点,增收是痛点。尤其这两年,粮食收购价下跌,倒逼供给侧改革。改革,一定要考虑到产业链,把一二三产融起来。”
张申伟决定做一个探索者。他租了1000多亩地,组建团队,开始他的全产业链试验,从插秧、施肥、打药到收割,所有环节都是团队的高学历年轻人自己干。“必须把产业链每个环节都吃透,用匠心种粮,今后发展农民加入我们优质稻米联合体时,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有了计划,张申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产品定标准。80后的金振鹏,目前是艾津技术集成研究院院长,也是“艾津欧标”大米标准的主要制定者。“这种大米一年只种植一季,将欧洲食品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和绿色标准进行整合,包括安全控制指标497项,口感品质指标14项,膳食营养检测10项,共计521项,比拥有304项标准的‘日标’大米,还多出217项,是目前国内外标准最多的稻米品牌。” 金振鹏说。
制定产品标准后,还要制定工艺标准。王光说,种子是影响大米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全部,“同属南粳系列,种植技术、收割加工保存技术不一样,消费者吃到的大米就会不一样。就拿烘干来说,脱水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这样才能保证消费者吃到的是‘活米’。‘活米’什么概念?看烘干后稻谷泡水里会不会发芽,用能发芽的稻谷加工成的大米就是‘活米’。”
既然涉足产业链,还得研究消费者的潜在需求。1000多亩试验田,其中500亩是“定制田”。消费者定制一亩田一年可以拿到60张“粮票”,“粮票”上有二维码,扫一扫即可兑换。“‘粮票’解决的是大米的新鲜度问题。我们还需解决消费者的细分需求,儿童、老人吃的大米应该有区别,熬粥、干饭、炒饭的用米也应有别。”负责营销的郭霞说。
在张申伟看来,农产品其实跟工业产品一样,要用匠心去生产,静下心来打磨产业链才能拿出好产品,“有好的产品,让消费者用合理价格购买,以此带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艾津的优质稻米联合体计划已经启动,已有一个村合作社、两个家庭农场加入。联合体里,所有关键点将由艾津来控制,并承诺“大米收购价在未来市场价基础上,每斤还加5毛钱”。用张申伟的话说,他的理想是打造农业现代服务业的“金陵饭店”,输出技术、服务和管理。
“新农人”,被认同最开心
农业全产业链探索离不开“新农人”加入。别的年轻人在享受城市的繁华喧嚣,这些80后、90后在想什么?
1987年出生的李志杰是千亩试验田的“大管家”,硕士毕业于中国农科院。“之前在南农水稻所工作,但我学的是栽培学,相对于科研工作来说,实践的重要性大于在办公室分析数据。2016年,我跳槽到了这里。”当了两年多的“新农人”,他觉得压力很大。“不但要自己吸收先进的东西,还要把更多人带动起来。一开始用无人机打药,农民个个来问在干什么?打药行不行?现在我们的植保服务范围已有15万亩,飞机一飞,100亩地3小时就能搞定。”
王光来自安徽阜阳农村,从小深知父母种田的辛劳。他不仅在公司分管技术,还是专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每年在六合地区培训一千多人次。“一周不下田就心慌。夏天特别忙,一般从6月份开始一直到9月份,基本天天都在地里。”
公司还有8个90后,基本都是这两年毕业的研究生。1992年出生的赵东磊,南京农业大学毕业。“上班第三天,铺盖还没捂热,就把我送去‘戍边’了。在浦口汤泉农场待了三个多月,每天从早上五点多忙到晚八点。3000多亩地,农户很分散,一天要接几十个电话给农户发药。还要负责病虫害监测,教大家怎么预测虫害高峰期。虽然辛苦,但农民的认同,让我很有成就感。” 赵东磊说。
1993年的叶奇也是南农毕业的硕士,“同样刚来就被派去查田了。可以说,当初选专业并非纯粹出于热爱,但后来还是想用学到的东西做点事。现在我每天都要下田取土样,测土壤养分,然后出一个肥料配方。”
年轻人大多平时住在基地,双休日有时进城逛逛。
梁耘多才多艺。1994年出生的他,是千亩试验田“小管家”,每天在田里转,要查看紫云英的长势和地里水分情况,看到田间垃圾还要及时清理……他说,父母也支持他当“新农人”,夸他带回家的米好吃,“我挺得意,这是我和小伙伴亲手种出来的!”
金振鹏说,“新农人”三字重在“新”字,因为有这些高学历“新农人”加入,优质稻米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有了更多创意。“我们深信,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后,农业也能成为赚大钱的行业。农民,会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做优农业产业链,痛点在哪里
艾津最近刚成为省供销合作总社开放办社的会员。省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诸纪录对其称赞有加:“这个公司有三个亮点。把农业产业链留在乡村,推动农民就近创业就业;发展了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回答了谁来种地的问题。”
这些亮点恰恰是目前农业产业化亟需解决的难点。江苏有2660多万农村劳动力,约70%转向了非农产业。诸纪录说,种地劳动力少了不要紧,关键是不能老龄化。“我省前几年统计的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是58.6岁,年龄偏大。这是绕不过去的问题,终归要解决。”
李志杰在推广他们的优质稻米联合体,“我们发现,年龄偏大的农户较难接受我们的理念,年轻一点,想继续种粮的,听说能赚钱,就比较感兴趣。”
张申伟则认为,目前农业政策制定上还没能跟上农业发展的新变化。“例如政策方面,社会资本进入还有一定壁垒,支持力度相对国企、家庭农场、种粮大户较小。”
而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很不成熟。目前,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多数是加工流通企业,服务类占比很低。“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产同样需要生产性服务业。”诸纪录说,应该在制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体系的同时,研究促进新型服务主体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税收、基础设施、金融信贷、农业保险、人才培养等。
业内人士指出,有关部门应像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样,制定农业生产性服务企业扶持名录和服务标准化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区域内有影响力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农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来打造。
记者 宋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