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封特殊的来信,因为它们的收信人,是四位72年前牺牲的烈士。
这两天,江苏人朋友圈里被一则特殊“寻人启事”刷屏了:帮助葬于他乡的烈士寻找家人。
四封从山东菏泽张和庄烈士陵园寄来的信件,分别写有四位烈士的姓名和他们的籍贯,很多人加入到寻找行动中。
寄信人是山东退伍老兵张景宪。他说,现在这四位1947年12月在山东菏泽牺牲的烈士长眠在当地的烈士陵园里,他想要帮助这四位江苏籍烈士寻找到家人。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陈郁 郭一鹏 任国勇 张可 高峰 朱鼎兆
王国柱 施广权 万承源 见习记者 艾陆琦
新江北报记者 杨跃 邹铭东 坤章
基本确定找到一位烈士亲人
基本确定找到一位烈士家人,名字可能写错一个字
这四封信分别寄给:“江苏省六合县马镇区沟石村”的王慰华烈士,“江苏省泰州城区城里”的王兆荣烈士,“江苏省淮阴县四红区大寺后村”的张现先烈士,“江苏省涉阳县城区杏村”的于彬常烈士。
大家纷纷加入到“帮烈士回家”的寻人行动中,扬子晚报记者全线出动,与所有相关部门联系——寻找烈士亲属。
昨日中午,扬子晚报记者从南京六合公安分局马鞍派出所了解到,民警经过查找,发现辖区一户人家高度疑似是要找的“王慰华”家属。“根据种种迹象,八九不离十,我们还在进一步找证据。”民警说。
随即,记者赶往六合区马集社区街东,这户王姓人家离马集社区居委会几十米距离。据介绍,街东这个地方过去叫“狗屎庄”。
这户姓王的人家,家中的中年男子叫王长春,他的奶奶是家中年龄最大的,叫汤文琴,今年90岁。而信件中写的烈士“王慰华”是王长春的三爷。记者到达王家时,马鞍派出所教导员徐海强和社区民警朱立松正在王家与老太太汤文琴谈话。
记者了解到,在1941年之后的若干年,六合马集一带划归安徽省,当时是安徽省六合县马镇区,后来又划归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县,曾叫马集乡、马集镇。近年区划合并后,六合区的马鞍镇和马集镇合并成马鞍街道。
信件的地址上写着马镇区沟石村,这沟石村让大家想到了狗屎庄,狗屎与沟石谐音。王长春告诉记者,20日晚,在他们以前村庄的群“狗屎庄子社员群”发现有人转发了朋友圈,山东一烈士陵园在找一个祖籍“沟石村”叫“王慰华”的烈士家属。群里议论说,沟石村应该是狗屎庄子,还有人问他:“该不会是你三爷爷吧?”王长春第一直觉就是自己的三爷爷,于是根据寄件人电话,立刻与寻访人联系。
打完电话后,他更加相信,“六合烈士王慰华”就是三爷爷王殿华。
家里烧纸祭祖时,都会喊一声“老三”
王家人在桌上摆了一份像家谱一样的白纸,上面写着王殿华的名字,但没有子嗣。王长春等人说,王慰华应该是王殿华,误写一个字。为此,记者再次联系了寄信人张景宪,张景宪提供了一份烈士名单,上面记载的王慰华的“慰”字并不清晰。张景宪也说自己辨认不清,感觉像“慰”字。根据种种迹象,这个“慰”字应该就是殿。
目前,王殿华同辈亲属中,健在的还有二嫂汤文琴、亲妹妹王殿珍。汤文琴90岁,王殿珍86岁。王殿珍一共兄妹八人,王殿华是王殿珍的三哥,她自己排行老七。
汤文琴告诉记者:“三叔子参军时,我还没有嫁过来,没啥印象了。不过我听老伴曾经说过三弟参军,大约过了两年,同村的参军回来的战士说,王殿华牺牲了,这件事我有印象,但一直没收到正式的通知。当时也没有通讯方式,也不知道具体地点,家里穷,更不可能去找他。三叔子参军时年龄是虚20岁,年龄是吻合的。”
王殿华的妹妹王殿珍说,三哥当年离家去参军,后来就再也没有回来。他们一直没有得到三哥的确切消息,也不知道跟着部队去了哪里,但附近一名老革命带过消息说三哥参军当年就牺牲了,当时只记得妈妈哭得厉害。汤文琴说,随着家里条件好转后,家人也试图去寻找,只听说在山东当兵,没有确切方向。每年清明、七月半和年三十,家里烧纸祭祖时,都会喊一声老三。
教导员徐海强告诉记者,警方将尽量收集更多的证据,最终将由民政部门进行认定。据了解,当地民政部门将进一步与山东那边联系确认,尽快开展烈士身份确认工作,让烈士早日认亲,让家属得到安慰。
坚持多年,寻亲信陆续有了回音
“这次能找到六合的烈士家人,虽然过程很曲折,但终于有了结果。”张景宪接受采访时很兴奋。
张景宪是一位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他对烈士具有特殊的感情,虽然张和庄烈士陵园里的烈士不是他的战友,但帮助他们回家成为他最重要的心愿。
1987年10月张景宪退伍,被安排到菏泽供销系统工作,2007年他当选为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开始整治陵园的环境,修葺了烈士的坟墓。
当年的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共有130多名,可惜的是,张和庄烈士陵园没能记录下他们的名字。
为了给这些烈士找到家,张景宪从2011年开始,首先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四处查找线索,寻找这些“无名烈士”的信息。他先后去过北京的军事博物馆、济南的荣军医院、菏泽牡丹区史志办等单位,还找到这些烈士部队的军史馆,查找材料。张景宪告诉记者,这次四位江苏籍烈士的老家地址信息,就是部队军史馆提供的。
张景宪说,自从六七年前找到烈士们的籍贯信息后,他便每年都要往烈士的家乡寄信寻找,包括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江苏等多个省份。只要是手上有信息的,他每年都要往每个地址寄出四封信,他说“寄得多了,才能产生影响,帮助烈士找到家人”。
寄出的这些特殊的寻亲信,有很多因为找不到收信人而被原路退回,还有一些则石沉大海。目前,在他的努力下,已为13名烈士找到了亲人。
本职工作加军人情结,邮递员向警方求助
在采访中,张景宪还告诉记者一个重要信息,投递六合烈士寻亲信的那位邮递员,也是一位退伍军人。
六合区邮政局工作人员孙祝安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他是2月20日收到这封信的,看到信封上写着“江苏省六合县马镇区沟石村”,当时他的心里很诧异,一个是六合早已改区,另一个则是并没有马镇区这个地方。
“我第一时间把这封信的照片发到了单位工作群里,看看有没有人知道,之后又赶紧翻看《六合县志》。”孙祝安告诉记者,促使他这样想尽方法寻找收信人,一方面这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则因自己是名退伍军人,有着军人情结。
尽管努力寻找,可孙祝安并没有在《六合县志》上登记的烈士名单中找到王慰华的名字。此外,单位同事也都表示不清楚马镇区沟石村现在的具体位置。孙祝安没有放弃,又向警方求助,六合公安分局马鞍派出所也在户口信息中查找,然后一点点进行核实。
对于这次寻找江苏籍烈士家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张景宪说,要感谢江苏警方、媒体和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参与。
记者问张景宪,对于那些还没有找到家的烈士,是否会帮他们继续找下去?他语气肯定地说:“我在这里负责地表个态:我后半生就做这一件事,有生之年我一定要让这些烈士回家!”
还有三位烈士,寻亲进展如何?
江苏省淮阴县四红区大寺后村张现先:
当地《烈士英名录》未发现姓名
记者21日上午向淮安市民政局与淮阴区民政局咨询,得到的答复是,没有四红区大寺后村这一地名。但他们向记者提供一信息:张现先烈士当初所留的地址可能是现在的宿迁市泗洪县,因为此前宿迁市隶属于淮阴市。
记者从淮阴区邮局市场处了解到,邮寄给张现先烈士的信件已于20日下午到达淮阴区,投递人员根据信封上的地址“四红”发音以及“淮阴”的名称变更历史,已将信件转至宿迁市泗洪县邮政局。
那么泗洪能找到这位烈士的亲属吗?“可以很明确地说,泗洪县老地名没有‘大寺后村’这个村,现在也没有这个名字。”21日上午,泗洪县民政局地名办主任杨以银告诉扬子晚报记者。
根据民政局优抚安置科提供的《烈士英名录》,杨主任在进行了一番仔细的查找后,遗憾的是,也没有找到“张现先”这个名字。
江苏省泰州城区城里王兆荣:
优抚处将和两个区对接寻找
“王兆荣,江苏省泰州市城区城里,21岁,于1947年12月牺牲于菏泽战役。”这是泰州烈士王兆荣仅有的信息。
根据该信息,记者联系上原泰州市民政局优抚处倪处长,倪处长告诉记者,他从事优抚工作十多年,从没有接到过泰州市民寻找王兆荣的求助。根据“泰州市城区城里”这样的地址信息,王兆荣的家应该在现在的海陵区或姜堰区,他表示会和这两个区对接,看有没有有效信息。
那么,这封来自山东菏泽、寄给王兆荣的信现在何处?记者与泰州邮政公司取得了联系,该公司服务质量部朱卫东主任告诉记者,目前所有“泰州城区”的信件都进入当地高新区分拣。由于没有来信的确切日期,目前正在寻找这封信,一有消息就和记者联系。
江苏省涉阳县城区杏村于彬常:
籍贯有误烈士不是江苏人
四封信中,有一封寄往“江苏省涉阳县城区杏村”的于彬常烈士的信。江苏并没有“涉阳县”,与此音相近的只有射阳县。为了帮助于彬常烈士找到家人,扬子晚报记者立即向射阳县民政局和射阳县公安局求助。
记者来到射阳县民政局优抚科,工作人员蔡海丽热情地帮助记者查找,在射阳县民政局烈士牺牲登记录中并无于彬常的名字。在经过核实后,张景宪告诉记者,并没有江苏省射阳籍的烈士在烈士陵园里。于彬常祖籍是浙江,不是江苏的,是他搞错了。
(注:以上地址和烈士姓名均由张景宪根据档案馆考证提供,均为过去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