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敲门大姐”,敲开老人幸福门
每周两次进家门 一起择菜唠家常
2019-02-17 06:4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咚、咚、咚!”13日上午,南京玄武区孝陵卫街道铁匠营1号小区,76岁的崔恒月老人听到敲门声,急忙打开大门招呼:“小朱,快进来坐,我今天一早就等着你呢!”

  被崔老称呼为小朱的来客名叫朱兰珍,见到老人,朱兰珍关切地问道:“这两天儿子有没有来看你?今天中午准备吃什么?过年送来的菜吃完没有?”

  57岁的朱兰珍是小卫街社区“敲门大姐”志愿者队伍负责人,崔恒月正是她对接的服务对象。2014年开始,小卫街社区为解决辖区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安全问题,组建这支由低龄老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目前已发展到84名成员,服务老人42名。两个“敲门大姐”负责一位老人,每周二、四上门。去年,“敲门大姐”接连获得全国妇联“优秀暖心故事奖”、第三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铜奖。

  其实,崔恒月老人自己原来也是“敲门大姐”,这支队伍里的不少人,从最初的志愿者,变成被服务对象。“崔大姐年轻时就要强,一直不服老,现在还经常跟着我们一起做公益。”朱兰珍说。

  崔恒月的家只有56平方米,虽是独居,但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老式沙发上套着罩子,地砖一尘不染。将朱兰珍和记者迎进门,她又跑进卧室拿出瓜子、花生和开心果,“以前是我为大家服务,现在是更年轻的‘敲门大姐’来服务我,我们一批接一批,让社区里所有的独居老人都能得到照顾。”崔恒月说。

  5年前,崔恒月丈夫突然去世,老人一时无法接受。“那个时候,她天天在小区里转悠,就是不肯回家。”朱兰珍说,一帮老姐妹轮流陪她,跟她聊天,带她散心,陪她参加社区活动,最终帮助崔恒月走出阴影。老人的儿子就住在附近,每次见到朱兰珍,都是说不尽的感谢。年前,儿子喊崔恒月一起过年,但她坚决不肯,“他们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我一个人住习惯了,有小朱她们在,孩子们也放心。”

  过年前一周,是“敲门大姐”最忙的时候。今年,小卫街社区争取到社区资源,给42位老人准备了新年大礼包。礼包内不仅有喜气的福字,还有60个水饺和什锦菜、熏鱼、口条、肉圆这些老南京过年必备的美食。80多个人忙了整整3天,“几乎所有人都上阵,采购、择菜、洗菜、烧菜,非常热闹,虽然辛苦,但特别开心。”朱兰珍说。

  5年的坚持,从8个人发展到84人,从起初被居民说成“作秀”,到如今被服务对象的子女交口称赞,“敲门大姐”已成为玄武区养老服务志愿组织的标杆。

  “敲门大姐”们,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她们上门,就是问问老人身体情况,陪老人边择菜边聊天,讲讲社区里发生的新鲜事。去年,90多岁的老太太陈福英去世,她早年领养的女儿,对南京办后事的习俗一无所知,朱兰珍带着姐妹们一起出动,送完老人最后一程;常年卧床的老人王保凤,因为儿子媳妇白天要工作,一有事情就呼叫隔壁的志愿者李光耀;78岁的老人孙大选,和残疾儿子相依为命,葛修芹每次上门都要叮嘱,你腿脚不好,出门一定要当心……

  一件件小事,汇聚成一股股暖流。在老人们心里,“敲门大姐”就是他们最贴心的人。朱兰珍说,“老人们都很信任我们,什么都会跟我们分享,把我们当成自己人。”

  转眼快要到元宵节了,朱兰珍和姐妹们又要开始为老人们张罗了。小卫街社区主任张云感叹,“敲门大姐”做得越来越好,支持她们的力量也越来越多,“老人过生日时送的蛋糕,都从附近的蛋糕店订,老板知道她们是志愿服务,这么多年来,愣是一分钱没涨。”

  本报记者 盛文虎

  本报通讯员 严 炎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