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技术工难寻,结构性缺工将拖产业升级的后腿?
2019-02-15 19:3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黄红芳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2月15日讯 用工成本增加,制造业的常年缺工加速了制造企业的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的步伐,由此也引发了新的结构性用工矛盾。与此同时,蓬勃发展的新经济、新业态增加了就业机会,也让节后用工竞争更加激烈。

  普工可替代,技术工难觅

  2月13日,记者赴苏州艾克夫电子有限公司采访时,恰好遇到公司两位技术骨干去上海洽谈引进一批自动化生产线。公司总经理李冬说,按照目前的订单计划,未来三年公司销售额将翻一番,公司打算将增产的30%通过增加人工来解决,70%通过机器换人来实现。

  一些用工量更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机器换人的步伐更快,在每年产量增加的同时,一线操作工人数已呈逐渐下降趋势。

  (牧田)中国有限公司在导入自动流水线后,近三年的员工总数从9000多人降到了今年的不足7000人。苏州上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每年增产的同时,一线普工使用量以平均每年100人的速度减少。苏州市就管中心对500家不同规模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去年有275家企业引进智能制造装备,占2017年提高了10.6个百分点,企业平均用工人数较2017年减少7.8%。

  不过,在机器换人过程中,能熟练操控现代机器、维修机器的技术工人很难招。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需要招聘技术工人400多人。公司副总裁吴惠明坦言,即便加薪也难招。公司也尝试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定制人才。“但目前很大学校的专业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很难符合企业需求。入职新人需要企业深度再培训才能上岗。”苏州上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建明表示,很多技术工人都是公司自己培养。可以从有一定文化层次的普工中培养,也可以从新入职的大学生中储备,但新人独当一面至少需要3年时间,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进车间,不愿意两班倒三班倒,不愿意加班,耐不住漫长的成长期。“加上中国传统就业观念影响,技术工人缺工的现象将长期存在。”

  因为稀缺,技术工人的待遇也水涨船高。在昆山,很多技术工人的薪酬水平远远高于大学生。一般刚毕业大学生的薪酬待遇在4000~5000元,但有一定技术的生产工人薪酬都在7000元以上。

  产业可转移,愿乡村就业的大学生少

  为减少用工成本,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了产业转移,主动将制造基地搬迁至劳动力资源更丰富的县乡工业园和中西部地区。一些积累了一定资金和经验的外出打工者也纷纷返乡创业。

  农民工家门口就业方便了,但县乡企业在发展壮大中也遭遇了管理类、工程技术类人才难招的新问题。

  位于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的南京安盛电子有限公司节后需要招聘20名生产线操作工,4名销售业务员和业务助理。20个产线操作工很快招满,4名销售业务和业务助理至今没有着落。“其实业务助理和销售业务员我们已经招了一年了。”在负责公司员工招聘的达峰经理看来,在县乡企业,愿意做管理,跑销售的大学生要比操作工难招得多。“我们今天一个早上收到30多张登记表,都是应聘操作工的。”在2月12日的六合区招聘现场,达经理拿着招聘表有点无奈地说,一线普工只要提高待遇、规范用工就能吸引人,但现在年轻大学生都想在城市就业,“其实我们公司待遇不比南京城里低,而且县乡企业大学生少,公司对人才更加重视。”

  对于达峰的无奈,溧阳市天目湖工业园区的一家水处理设备制造公司招聘负责人张乐乐深有感触,张乐乐所在公司去年计划招聘5位生产管理、产品设计等大学生储备干部,去年下半年到南京、常州、溧阳等赶了好几场招聘都没招到合适人员。“求职者一看我们是小公司,办公地址在镇上就不愿意来。”

  达峰表示,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更需要高素质人才。现在国家对于到乡镇就业的教师、医生以及大学生村官都有政策倾斜,对于返乡创业人员也有政策扶持,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高素质人才加盟乡村产业发展。

  传统就业可评估,新经济用工难监测

  南京滴滴司机董师傅原来在南京江宁一家德资企业打工。去年8月,在公司做了7年的董师傅辞职做起了快车司机。“收入比原来工厂高了两三千,关键是自由,工作不用看他人眼色,不用每天打卡。”

  据了解,目前奔波于城市的很多快递哥、滴滴司机均来自于制造业生产一线。而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新经济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其就业吸纳能力已不容小觑。节后,各大就业市场,快递哥、外卖员都是各人力资源公司的招聘大户,很多平台也都反映节后招工难。以网约车为例,全国网约车登记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万人,即便以20%的注册司机以网约车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全国也有200万人。加上淘宝、京东等数百万平台创业者,快递哥、外卖哥。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群体。

  也许相关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现象,节后采访中,一些就业主管部门在介绍当地就业情况时都会特别提醒:分析数据基于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求职的情况或列入重点监控的用人单位就业情况。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尚未覆盖到新经济新业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新经济新业态用工有着很强的跨界性和灵活性,从业人员和用工单位之间在工作时间、工作形式、报酬支付、管理规则上与传统就业有着很大不同,主管部门很难用现有的就业标准去界定与衡量。对于新经济新业态的就业分类,国内也尚无统一标准,使得日常公共就业服务难以跟进到位。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普及,越来越多劳动者选择方便快捷的网络求职。以苏州市为例,该市去年线下公共就业机构求职者减少约3%,但该市全年新增就业17.55万人。

  为此,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主任俞晓峰建议,应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系统和资源数据库,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以让就业服务、就业政策更加精准有效,保护新兴就业形态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 黄红芳

标签:普工;技术工;就业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