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协同家属准备转移病人。
有些医生,他们除了治病救人,还拥有“多重身份”,他们往往24小时随时待命,只要患者有需要,总能在第一时间赶到,一年365天,一直在路上。今年春节期间,南京市120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为了能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几乎都是白班连着夜班,24小时在岗,从打卡上岗到完成与下一班同事的交接,过得比平时还忙。
24小时连轴转
深更半夜寻醉酒者是常事
以郭鹏医生为主的小分队今年大年初一值班,同样是24个小时,初一早上8:00到初二早上8点。“有时间吃的话多吃点哦,中午饭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吃上呢。”郭鹏一边吃着早饭,一边对身边的同事叮咛说。郭鹏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来到急救中心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基本已经习惯这样过年的节奏。因为陪伴家人的时间有限,因此自从女儿放寒假后就被送回了扬州老家交由父母照顾,妻子放假后也跟着回去了,家里现如今只剩他一个人。
郭鹏介绍,有了家人的支持,最难的不是陪伴,而是遇到醉酒的人。春节期间,亲朋欢聚,推杯换盏之间,尤其是到了晚上,本来急救车辆就少,但醉酒者却又特别多,天寒地冻,有的醉酒者倒在路上,非常危险。如果遇到脾气不好发酒疯的人,大年初一挂彩也不是稀罕事。
郭鹏告诉记者,有次值班,夜里1点多接到求救电话,说有人喝醉了倒在路边不醒人事。当郭鹏匆匆赶到现场时,人影都没有,而打电话的只是路人,打完电话就离开了。“当时温度挺低,如果在路边睡上一夜,人可能就被冻死了。”为了能尽快找到人,他们四个人分头行动,扫街串巷,找了半个多小时,最后只好空车而返。
拥有“多重身份”
虽然辛苦但充满自豪感
早上8点不到,前一天值班的医生刚巧回到大本营跟郭鹏交接,郭鹏放下未吃完的早饭,一边询问昨天的值班情况,一边跟他们做好上岗交接。交接完还收拾好早饭的餐盘,第一个单子就直接派了过来。
“武定新村有一位95岁的高龄老人,突发呼吸困难。”接到电话的郭鹏立刻准备出发,赶往目的地。由于老人家住的是老小区,急救车辆根本进不去,郭鹏于是和担架员推着移动床来到老人楼栋门口,老小区都是台阶,郭鹏给老人做了初步的处理后,不得不用担架布将老人包着抱到了移动床上。不到半个小时,老人就在他们的帮助下被安全送到了市第一医院。这边刚和急诊做好交接,8:37,第二个单子又来了,“梅园新村一位60岁老人怀疑脑梗……”而此时正值上班高峰,“拉警报,对于脑梗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郭鹏一边电话联系患者家属了解病情,一边交代同事加速。9:11,在征得家属同意后,郭鹏已接到患者并将准备老人送到鼓楼医院。在将老人运送到楼下的过程中,郭鹏发现专门运送患者爬楼梯的担架椅输送带不动了,在把患者安全送达鼓楼医院后,郭鹏还动手修起了担架椅。这边还没有修好,那边派单电话又来了……
“虽然是医生,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还是修理工、搬运工,如果遇到发酒疯的醉酒者,我们还要充当警察的角色。”郭鹏开玩笑地表示。在记者采访过程中,郭鹏从8点交接班,到中午11点半将新的患者送到江苏省人民医院,短短4个小时不到,从城南到城东,最远的到建邺滨江国际,出了5趟车,中间除了去卫生间,几乎没有休整的时间。“按照这个节奏,到晚上8点,最少要出10趟车!”郭鹏告诉记者,作为出身临床的医生,相较于在医院上班,120急救工作肯定会更辛苦一些,但是看到在他们的帮助下,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并恢复健康,同样拥有自豪感。
默默练就职业技能
一个月掉肉十多斤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从徐州医学院临床医生毕业的郭鹏从临床医生转战120急救中心,除了要掌握过硬的医学知识,还得拥有在行驶的急救车里仍然能保持气定神闲的抗晕车最高境界。为了练就这一本领,在他刚刚上班的前两个月,可是吃了不少苦头。
“上车就晕,下车就吐,强忍着不适,还要照护患者。”郭鹏回忆说,每次下班后都像捡回了一条命,当时就特别羡慕那些天生不晕车的人,但即使如此,他也没有选择放弃,还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得益于此,郭鹏创下了体重最轻纪录,一个月掉肉十多斤。
记者从南京市急救中心获悉,从2月4日—10日16时,南京市急救中心共出急救派车2400余次。对无数个像郭鹏一样的急救人员来说,假期则意味着坚守和忙碌。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人的默默付出,才为我们大家造就了一个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见习记者 孙苏静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