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转眼猪年将至,忙活了一年的百姓最爱在这时看看演出、听听小曲儿,犒赏一年来的辛劳。1月23日,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送文化下乡”工作组带领南京群星戏曲艺术团,来到高淳区东坝镇傅家坛村大士庵戏楼慰问演出。同场演出的不仅有从南京过来的群星戏曲艺术团,当地村民自组艺术团的节目,也博得了热烈掌声。比如跳五猖、大马灯等表演,都是村民在打工之余编排的。
爱南京/南京晨报记者 孔芳芳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 陈俨 摄
这个跳五猖演出队,成员多是打工的农民
冬日的下午,虽风大,太阳却少见地明媚,傅家坛村男女老少几乎全部出动,搬着小板凳,坐在高大的戏台前津津有味地看演出。
第一个暖场节目“跳五猖”就牢牢吸引了村民:台上土地、判官等九个角色在厚重的戏袍和头罩的装扮下,“刀来剑往”,看得人目不暇接。
这支队伍的的演员来自高淳区桠溪镇韩桥村,三四十人的跳五猖演出队成员全是农民。演员之一杨新民今年56岁,在跳五猖队已演了30多年。他和演出队的其他人一样,都是打工族:有的是泥瓦匠,有的是油漆工,有的开渣土车……演员中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30来岁,平均年龄已过50岁。
据介绍,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正是跳五猖的盛行地之一,并且,高淳区的跳五猖已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跳五猖”的演出寓意“风调雨顺”,它历史悠久,表演人数众多,道具华盖、面具、服饰都以红、蓝、黄、黑、白五色相配,在台上做起动作来十分夸张吸睛。
杨新民曾在南京打工,村里演出队有演出时,他就回来。演出队的其他成员也是如此:平日务工,一旦有演出,谁靠得近,就回来参与。队伍的负责人杨建保说:他们一年多则演二十来场,少则七八场,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仪式,村民们已不用每周固定排练,“来即能演”。虽在基层,演员们一直给更多基层百姓表演着。“不仅在高淳区演,周边的溧水、南京主城区我们也经常过去。”杨建保说,他们的演出,还曾拿过金奖。
大马灯演出,大马上坐着7岁小“张飞”
另一个吸睛的节目叫“大马灯”。大马灯也是高淳著名的民俗活动, 国家级非遗之一,历史上甚至有“江南一绝”之说。
大马灯用竹质“马架”,外表用绒布制“马皮”,并饰以马鞍、缰绳、铜铃等,颜色鲜艳,形神兼备,仅道具上就能夺人眼目。演出一般由七匹“马”组成,表演时模仿真马奔跃,而马上扮演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英雄的往往是小演员:只见他们飞身跃马,在鼓点的指挥下,马队交替布阵,最后按“天下太平”四字笔画走阵收场,场面非常壮观,整个演出寓意“一马当先”之意。
下场后,演员之一胡文翰小朋友换上便装,脸上的张飞妆在人群中依然显眼。被家里长辈牵着小手的他,今年7岁,才上幼儿园大班,稚嫩的样子丝毫看不出是骑在大马上的“张飞”。孩子长辈告诉记者,小文翰已经演出过二十多场大马灯的戏了,非常喜欢到处表演。
东坝文体站站长王元坤介绍,东坝大马灯的表演人员都是东坝村村民 ,老少三代同台表演,世代相传。有意思的是,东坝的幼儿园已设立特色班,班里多是大马灯上三国英杰的扮演者,这样特色班的设立既为小朋友提高表演技艺提供便利,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据了解,目前大马灯民俗表演已开始公司化运营,这一表演也获得过全国性金奖。
律师、财会、医生等组成剧团,给村民上演65分钟《梁祝》
高淳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梁祝传说》的流布地,当地居民对“梁祝”故事情有独钟。为了贴合老百姓的心理,这次的送戏下乡特地由南京市文化馆群星艺术团编排了新版越剧《梁祝》。
65分钟的演出,很多村民坐在长条凳上,一直看完,为情节喟叹不已。“新版《梁祝》根据浙江小百花艺术团的《梁祝》改编,从两个多小时,变成一个小时多一点。”群星艺术团团长张静说,她的三四十名团员,既有医生、老师、财会、税务工作者等多个行业从业人员,又有一个统一的身份:票友。是票友们对戏曲的痴迷,让曾在南京越剧团工作的张静动起了将大家组织起来、专业学戏的想法。
群星艺术团成立两年,已参与五六十场剧场和广场舞演出。场地有限,团员们就一周集中排练一次;时间不够,就等大家下班后,从傍晚排到半夜。张静说,这个改编版《梁祝》,就是好不容易才占到排练厅,从头天下午6点一直排到10点多。为了让村民们更爱看,她在原版基础上加入了更多舞蹈和扇子的动作,增加可看性。
“原本大家是在家看演出带的爱好者,经过这两年走台步、练身段的训练,每次去演出,大家都以为我们是专业演员呢!”张静笑说。
记者也从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文化处邹奕处了解到,春节前他们已有四场送文化下乡活动:分别是送相声至江北新区、送扬剧至六合、送戏进高淳,以及送折子戏、黄梅戏等去溧水。而在过年期间,还将有更多送文化进基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