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俯视徐州城,黄河映带流”,徐州与黄河有着数百年的恩怨情仇。这条不请自来又夺路北去从而遗落徐州的河道,一度被称之为“淤黄河、废黄河、旧黄河”。
经过6年的综合开发,黄河故道开始了从“害河”到“利河”、从“废河”到“美河”的蝶变。
从丰县大沙河果园,到铜山吕梁风情小镇,从睢宁房湾湿地,到邳州万亩高标准农田,故黄河边稻香扑面、花木葳蕤、白鹭翩飞,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画卷。
经济薄弱带的脱贫呼唤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1194年侵泗夺淮南泛徐州,到1855年再次改道夺大清河入海而去,奔腾不息的黄河在徐州大地流淌了661年。
黄河改道后,留给徐州的故道仍是一条灾河。
由于河床高出地面而成为一条悬河,在1855年后160多年时间里,一直没有贯通。每逢汛期,由于水位高出地面若干米,加之堤岸残破、河道淤塞,故黄河如天河一般,悬吊在徐州人民头顶,随时都有浇顶之灾。黄河故道边汉桥公园的5个浮雕水经石柱,记载了徐州历史上的5次水患:“徐方河患,始汉瓠子。横溃宋元,祸及明清。三覆州城,百姓飘零……”
今天的黄河故道,在徐州境内分为两条河道,原主河道称为废黄河,从苏皖交界处的丰县二坝起,流经丰县、铜山、市区和睢宁,继续东流入黄海,全长173公里;原黄河分洪道称大沙河,从二坝入境,经丰县、沛县入昭阳湖,全长61公里。徐州境内黄河故道沿线土地总面积405万亩,总人口154万余人。由于历史、区位、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沿线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村庄面貌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不高,是徐州历史上的一条“贫困带”,有115个经济薄弱村、22万多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市的32%和25%。
开发故黄河,扔掉贫困帽,既是沿线区域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沿线群众发展致富的急切盼望,更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2012年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苏北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苏北全面小康建设攻坚战的号角。2013年,《江苏省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12—2020年)》获省政府批复实施,要求通过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七大工程建设,打造“千里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特色走廊”。
2012年初,徐州市委、市政府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战略机遇,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了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程,坚持水利、交通、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扶贫开发“六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施中泓贯通、道路畅通、土地整治、农业提升、生态建设、环境整治、文化旅游、扶贫开发等“八项工程”。
自此,徐州市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全面拉开帷幕。
沉淤百年的故道新生
查阅徐州档案,治理黄河、筑堤防水,历代为政者都对黄河进行了大量的治理,留下了宋知州苏轼、明总理河道潘季驯治水保城的不朽佳话。
而黄河故道中泓贯通工程,无论在规模、范围、系统性,还是在徐州区域影响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徐州市水利局牢固树立“黄河开发,水利先行”意识,全力以赴推进黄河故道中泓贯通工程。2013年,相继编制完成了《徐州市黄河故道水利规划》《徐州市黄河故道中泓治理工程规划》,制订了“三年三步走”工作计划。其中,《徐州市黄河故道水利规划》在江苏省首先获得批准,规划实施中泓贯通、水源工程、农田水利、水质水生态和管理设施等5项工程。
项目启动之初,省里尚未出台具体政策、尚未明确资金出处。徐州市坚持在实施条件上不等不靠、在实施时间上率先提办、在实施项目上优化整合、在工程资金上多方筹措,规划总投资38.39亿元,其中,中泓贯通15.30亿元、水源工程2.48亿元、农田水利工程10.59亿元、水质水生态工程8.67亿元、管理工程1.35亿元,后全部纳入省批黄河故道水利工程专项规划中,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在工程实施前,徐州市水利局统筹谋划,借助水利普查有利时机,全面清查评估沿线工程现状,提出规划治理方案;分段摸清两岸土地确权情况,制定中泓治理方案;多次与安徽宿州市对接协调,共同确定边界河道治理方案;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对沿线水利工程进行统一管理;优化整合实施项目,将中泓贯通工程与中小河流治理、淮河流域洼地治理等项目有机整合,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
在工程实施中,徐州市水利局按照“思路项目化、项目具体化”的要求,精心编排分解年度任务,认真落实责任主体,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推进工程落实。在工程征迁及施工高峰期,市水利局派专人驻地对各县区进行督导,每周进行3次通报;市水利局主要领导每周一次调度工程进度,徐州市每月一次调度通报;市委督查室、黄河办等多部门每年进行两次考核,通过强化通报促拆迁、驻场督导促进度、专项调度解难题的方式,不仅推动了工程的快速实施,也实现了工程的零事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012年冬至2016年汛前,4年间,徐州市境内沉淤160年之久的黄河故道中泓全线贯通。改善沿线区域灌排条件,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徐州人民根治故黄河水患的百年夙愿变为现实。
中泓贯通的综合效益
黄河故道的全线贯通,解决了沿线水源不足、调蓄能力差、设施配套少等问题,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有水可蓄、有水可用,有力改善了沿线地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带动了道路、绿化及产业园区的建设,引领了黄河综合开发的全面开展,使沿岸群众走向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徐州市按照“宜宽则宽”的原则,拓宽中泓180公里,形成故黄河9级控制、大沙河4级控制带状水库,新增蓄水能力1亿立方米,比以往蓄水量提高了3倍、可用水量提高约7倍。沿线灌排设施基本齐全,灌溉保证率达75%、供水保证率达97%。市区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其余段达到20年一遇,中泓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
丰县大沙河调蓄水总量从之前的每年3000万立方米扩容到7000万立方米,更好地保障了流域内的防洪排涝、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任务。
沛县增加蓄水能力2500万立方米,形成一个总库容4500万立方米的带状水库,有效改善了沛县西部地区排涝防洪和灌溉现状,沿线25万亩土地得到大沙河水充分的灌溉。
睢宁县的黄河故道增加蓄水1500万立方米,拆建危桥11座、修建水泥路10余公里,改善灌溉面积31万亩,大大方便了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出行条件。
铜山区完成贯通工程52公里、护岸工程22公里,并对沿河“三乱”进行彻底整治,大大提高了沿岸的防洪灌溉能力,保证了农作物的种植收益。一泓清水,也唤醒了黄河故道沿线经济发展的“沉睡地带”。
徐州市政府出台《徐州市黄河故道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实施方案》,建设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6.16万亩,铺设低压管道695.1公里,配套泵站计量192处,机井计量设施335处,节水工程计量设施1084处,为建立大中型农业示范区、高标准农田提高了保障,为黄河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生态花园的美丽蝶变
一条曾经断流、破败、淤塞的河道,被打通“经脉”后,生机再现。十里黄河堤、百里大沙河、千顷荷花荡、万亩梨树园,一幅幅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正沿着黄河故道全线徐徐展开。
整治后的黄河故道,共恢复生态防护堤坡229.4公里、河坡183公里,沿线生态建设等工程也相继配套实施,水质和景观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沿着黄河故道新修建的道路一路向东,河道两岸整齐排列、姹紫嫣红的各色花草树木让人目不暇接。
丰县二坝湿地蒲草丰茂、荷叶连天、杨柳依依、花果飘香,已然成为鸟类、鱼类生存繁衍的天堂,大沙河的源头逐步恢复了湿地原貌,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曾经的采煤塌陷地,沛县安国湿地在综合整治后,每天使5万吨尾水得到有效净化,水质从一级A标准提高到地表三类水标准,有效地解决了西部高亢地区近40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形成了十里芦苇荡、百果花园岛、千亩荷花塘、万鸟栖候的自然美景。
睢宁县房溪湿地在治理后水面总宽度平均达到400米,堆筑了3座景观岛和10.1公里游道,呈现出水连湿地、草甸漫漫、白鹭起舞、牛羊漫步的美景画卷,生态景观效益初步显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徐州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了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的指示和助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已成黄河故道后续整治工作的关键。
徐州市水利局立足长远、超前谋划,于2017年启动了黄河故道后期配套工程,总投资3.05亿元,涉及5个县区,通过疏浚河道、泵站增容等工程,进一步完善区域防洪、除涝、供水体系,充分发挥黄河故道防洪排涝、水资源供给等整体功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黄河故道综合治理初步实现了故道沿线“河畅、路通、岸绿、业兴、民富”的阶段性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综合开发新路子。昔日“贫困带”正在成为一条绿色生态走廊、特色农业走廊、历史文化走廊、旅游观光走廊。曾经的“废黄河”也逐渐成为徐州一张亮丽的名片。
徐州市水利局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解放思想,按照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六位一体”思路,展现更多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最靓颜值”,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乔平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