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溧阳南山一隅的杨家村,稻田金黄,茶竹相映,游人络绎不绝。这里,不仅有被古井、场院、柴火灶唤起的乡愁,还有无限的风景。
农旅融合的杨家村,是溧阳乡村振兴实践的缩影。立足山水田园,溧阳探索走出了一条“田园生金”的乡村振兴之路。2017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760万人次,实现农旅收入35亿元,带动5万农户增收。
多方联动,创新设计特色田园乡村
10月20日,蓝城悠然南山首届金秋丰收庆典热闹非凡。一排排造型精巧的新农居,点缀在郁郁葱葱的水稻田与云雾涌动的群山丘陵之间,恰似一幅天然的水墨山居图。开放型的农家庭院成为接待游客的开放型客厅,村民们热情地把板栗、菜干、土鸡蛋、茶叶等特产陈列出来,向游客讲述悠远的南山故事。
让田园牧歌在乡村复兴,展现精神焕发的农村、活力四射的农民、生机勃勃的农业。溧阳采取设计大师、地方政府、机关部门、国有公司、乡村工匠、农民乡贤等多方联动的方式,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其中和蓝城集团的合作,就是一次探索创新。在蓝城创始人宋卫平看来,从旅游度假产品到近郊生活,乡村不仅安放身体和需求,更是安放心灵的地方,要用田园美学唤醒乡村活力。蓝城集团生动地总结出“112566”战略:两个“1”——政府+农民+市民+团队,融合为一;一个“2”——美好生活、美丽乡村;“5”是“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乡村一体化、就地城镇化”;两个“6”,第一个“6”是三农和三生,第二个“6”是一产二产加三产。
走进戴埠镇杨家村,已有9个自然村的建筑和庭院美化完成,河道疏浚一新,乡间小路铺上了老石板游步道,破旧农屋翻新,掩映青山稻田间。“通过有机水稻、特色苗木、果蔬的种植改造,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新型乡村展览馆,秋天赶来拍照的游客多着咧。”村支书杨旭宇介绍,杨家村将专注科技农业,让生产点同时也成为观赏点。
以人为核,原住民笑脸成最美风景
走进上兴镇联丰村,废旧砖瓦经过改造成为村头小品,竹篱笆扎在土地里规规整整。乡村工匠易明平随手拿起一块瓦说,这些都是乡村工匠手里的“宝贝”,打造美丽乡村就像还原一幅久远的图画,要在接入现代设施的同时,用乡土材料、传统工艺重现老墙庭院、篱笆藤蔓、小桥流水的景象。
目前活跃在溧阳的乡村工匠团队已有10个,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脚下的这片乡土满怀深情。虽然没有高学历,做的事业不是“高精尖”,但个个身怀绝活,土木建筑、园林景观、混凝土仿制……每一个美丽乡村改造完成,就引回了一批在外打工的村民。精心搭建的乡村舞台有了演绎主角,乡村逐渐找回了活力。走进溧阳塘马村的本乡本土屋,一股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到网红面馆吃碗面,在美音梨园唱段戏,去‘以茶代酒’喝杯茶。”溧阳市住建委主任钱栋向大家发出邀请,“激发原住民的活力,让懂农村、爱农业、亲农民的人,一起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为自己圆一个田园梦。”
让原住民的笑脸成为乡村最美的风景。农民不仅参与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过程,还能享受现代农业产业效益、资产收益增长等带来的红利。在上兴镇龙峰村白露山生态园,老板余庆贵忙得不亦乐乎。生态园内建起了高端民宿,实现了游客从“看一看”到“坐一坐”“留一留”。农业观光、水果采摘、休闲生态旅游,三产融合。2017年,白露山生态园营收8000万元。“龙峰村4000多名村民,只要想干活,就不怕找不到工作。”余庆贵说,白露山生态园85%的员工是本地村民,他们变身服务员、保洁员、驾驶员,每户每年增收至少3万元。
溧阳市还出台《天目湖英才榜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人才政策,在乡情乡愁的联结下,吸引各方贤达投身乡村建设,鼓励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培育新型农民,并吸引高校毕业生、城镇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下乡创业。同时计划通过度假、康养和乡村创客经济,引入适量都市人群,重构多元化的乡村田园产业结构,提升乡村经济活力。
以路为媒,核心公共资源处处见景
这个国庆,央视先后三次聚焦溧阳1号公路。行驶在1号公路上,天目湖的山水、瓦屋山的翠绿、神女湖的恬美、深溪岕的幽静……随处可感“显山露水、自然通透、乡村野趣”。旅途间隙,可在驿站小憩,亦可登上观景台,观赏山野美景。溧阳市政府将核心资源整合成开启农旅融合的“金钥匙”,在发展路径上追求处处见景,但不是村村点火,而是通过天目湖品牌、1号公路、溧阳茶舍等区域核心公共资源的整合打造,塑造农旅融合“新样板”。
以路为媒,打通了富民强村的新渠道。365公里的1号公路把主要的景区景点、文化遗存,220多个乡村旅游点,62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串联起来,沿线山水风光、田园风情、乡村野趣跃入眼帘,酒店民宿、房车营地、驿站驿亭走入画中,随手一拍便是风景,180多万游客慕名而来。
1号公路的通达,催生出260余家演绎“诗和远方”的溧阳新型茶舍,高端民宿、秀美山水的悠然恬适沁入人心。节假日,“闲庭”“绿乡”“竹马岭” “香云小筑”等新一代 “溧阳茶舍”更是一房难求。
溧阳还积极探索研究适用于乡村的风景道服务设施建设,规划设置了驿站、景观台、休憩点,兼具餐饮、住宿、旅游咨询、车辆租赁等功能,满足自助式旅游。路通了,景美了,游客越来越多。74岁的平桥村村民陈其元说,每天有五六十辆来自外地的旅游车,游客超过1000人。他出售自产的冬笋、百合干、豇豆干等,每天能赚100多元。
本报记者 蔡 炜 万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