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金秋时节,位于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一湖碧水秋意浓。《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学习杰出楷模周恩来》专题展厅刚开展,各地瞻仰者依次走进主馆、仿西花厅,或驻足细看、或低声交流,无不被开国总理的精神深深打动。
“每次出差到淮安,都要来周恩来纪念馆看看。”来自河南安阳的李凯告诉记者,每次来都发现有新变化。这次《人民总理周恩来》基本陈列馆,很多文物都是第一次见到,看到了总理众多鲜为人知的经典瞬间。
从1992年正式落成启用,周恩来纪念馆走过了26个春秋。26年来,纪念馆接待中外瞻仰者3000多万人次,平均每年100多万人次,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70多位。
与风起云涌的改革时代同步,开拓性办馆、创新性办馆、开放性办馆,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恩来精神弘扬好,把静态的文博资源转化为广大干群奋力拼搏的发展动力,成为26年来周恩来纪念馆一以贯之的坚持。
善开拓,打造一流纪念场馆
周恩来纪念馆由齐康院士主持设计,三面环水,依次建有气势恢宏、风格质朴的瞻台、主馆、附馆、铜像广场和仿中南海西花厅等建筑,还有机分布着樱花林、海棠林、西花苑碑园等景点。
淮安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副局长、纪念馆馆长陈明,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见证了纪念馆的三次跨越式发展。“1998年,周恩来诞辰100周年,新建了一座占地1万平方米的仿中南海西花厅。”陈明回忆,周恩来总理工作、生活了26年的中南海西花厅被“搬”回故乡,前来瞻仰的人数出现“井喷”,甚至有群众专程从北京赶来。
2008年,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纪念馆实施了改扩建工程,新建了一座面积3000平方米的周恩来生平业绩陈列馆和面积约1.7万平方米的西花苑碑园。西花苑碑园集萃了周恩来重要手迹及当代百位书法名家的墨宝,成为一处集参观休憩与艺术熏陶的理想场所。
今年是周恩来诞辰120周年,纪念馆迎来大提升——周恩来纪念馆基本陈列改版提升工程。工程设计展陈面积2960平方米,其中70%的实物、60%的文献为首次展出,并对仿中南海西花厅进行维修。
每一次改造都与时代接轨,历经100周年、110周年、120周年三次改造提升,纪念馆展陈内容进一步丰富,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入选“最美中国红色旅游目的地景区”。
为留下人们对周恩来总理和那段革命历史的永恒记忆,纪念馆始终将文物征集作为立馆之本,开展文物保护和研究。通过走访周恩来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征集到众多珍贵文物,如周恩来佩戴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章等。目前馆藏藏品超3万件,去年新定级一级文物59件。
通过红色资源的使用和宣传,纪念馆努力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办纪念馆,要想感染人、启迪人,布展和史料研究既要有拼的精神,常展常新,又要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陈明说。近年来他们抢救性拍摄了口述纪录片《周恩来文物背后的故事》,修订出版《周恩来研究史》《铭记》等书籍,拍摄了《榜样——周恩来的故事》电视文献片,多次承办全国、全省周恩来研究会学术活动,为推进周恩来研究资料中心和数字化馆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重创新,让伟人精神入耳入心
2014年3月,省委在淮安举办“学习恩来精神,践行群众路线”专题活动,全省百名县(市、区)委书记走进周恩来纪念馆“实境教育课堂”,观看《大无大有——身边人眼中的周恩来》专题片,参观周恩来生平业绩陈列馆和“为民务实清廉”专题图片展,大家一次次被总理的丰功伟绩、崇高境界所震撼。这些传统红色资源,对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来过多次,陌生是因为老资料带来新体验。这样的“上课”耳目一新、入脑入心,既是一次精神回归,更是一场心灵洗礼。
为彰显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周恩来纪念馆联合有关单位,把散落的红色资源用党性教育串起来,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抽象的党史知识、党性要求有机结合,打造“实境课堂”,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设计体验教学、访谈教学、现场互动等环节,让党员干部通过感性的体验获得理性的领悟,开辟党性教育新阵地,全国先后有3.6万名学员来此接受党性教育。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局长孙晓燕告诉记者,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26年来纪念馆心怀创新意识,突破定势,把周恩来精神实质和精髓创造性地运用到淮安跨越式发展实践中,让周恩来精神唱响教育基地主旋律。
2009年,在影视作品中40多次成功塑造周恩来形象的著名演员刘劲受邀担任纪念馆形象大使,并在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拍摄现场接受淮安荣誉市民证书。这是国内第一次由著名演员担任红色景区形象大使,最大限度地发挥形象大使的感召、聚集、影响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打响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品牌。
淮安当地风光秀丽、古迹众多,如何让这些资源与纪念馆的红色旅游有机结合?近年来纪念馆推出许多创新举措:红红结合,与新安旅行团纪念馆、苏皖边区纪念馆等互动发展,构造红色旅游专线;红绿结合,与里运河风光带和勺湖、月湖、潇湖群组成一日游;红古结合,与吴承恩故居、镇淮楼、漕运总督府、河下古镇等历史景点连接,使周恩来纪念地成为淮安旅游的枢纽和集散中心。通过纵横联合,纪念馆以“红”引人、以“绿”留人、以“古”诱人、以“土”感人,实现了教育资源最大化。
创新思维带动跨越发展。2008年纪念馆免费开放游客首破100万人次后,2013年达150万人次,去年达160万人次,今年有望创新高。
扩开放,提升淮安区域影响力
对内,凝聚精神,把周恩来精神化作人们团结向上、共谋发展的不竭源泉;对外,坚持开放办馆,“走出去”扩大淮安“朋友圈”, 提高区域竞争力,为淮安创造了和谐友好的对外环境。
在行业内部,2009年7月,纪念馆首创举办“同铸丰碑、共创辉煌”周恩来纪念地论坛。全国30多家周恩来纪念地负责人,首次坐到一起交流红色旅游发展经验,共同推进周恩来纪念地这一红色品牌又好又快发展。
在省外,类似的交流和推广活动延伸到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2010年,纪念馆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举办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亲属座谈会暨《周恩来与新中国》首发式。2011年3月,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周恩来故乡——淮安名人名家书画展》。当时正值全国两会期间,两会代表和北京人民争相前来观展。一次次卓有成效的宣传和推介,让周恩来精神和总理家乡淮安,在全国广为传播。
2016年12月12日至13日,应美国有关方面邀请,陈明赴美国夏威夷州参加周恩来和平研究院成立五周年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并首次在海外举行《“伉俪情深”——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图片展》专题展和“八互”佳话研讨分享会。活动得到夏威夷州政府、夏威夷大学及夏威夷商学院的大力支持,受到国外观众的一致喜爱和好评。很多当地朋友说,“周恩来总理一生致力于和平与发展,世界人民都很崇敬他。看了专题展才知道他是淮安人,才知道中国有淮安这么个物产富饶的运河城市。”
“这次在国外举办专题展览和研讨会虽是第一次,但早在10年前,我们就开始通过联合展览等形式开展对外交流了。”陈明说,纪念馆坚持“走出去”战略,先后赴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增进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去年7月17日至23日,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周总理旅欧足迹寻访团”一行4人,在纪念馆副馆长谭建华率领下,应邀到德国、法国进行为期7天的寻访。其间,寻访团与德法有关方面达成了多项重要成果:与德国孔子学院达成互相交流学术成果、学术刊物书籍及人员互访意向;与法国里昂中法大学达成合作培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意向,研究课题就是“周恩来在欧洲”。7天的欧洲寻访,让寻访团感受到德法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厚感情,提高了淮安乃至江苏在欧洲的国际知名度。
借助总理的个人魅力,淮安、江苏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故乡这一概念更深入人心。淮安先后与法国韦尼雪市、日本柏崎市、美国亚柏林达市、韩国完州郡等约20个国外城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关系,与德国罗登堡市、墨西哥特克曼市、西班牙阿尔吉拉市等10多个国家的20多个城市建立友好交流关系,纪念馆推介到哪,淮安的“朋友圈”就扩大到哪。
淮安市副市长顾坤说,淮安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成为长江以北知名台企集聚最多的城市,与周恩来纪念馆这几年密集的“走出去”密不可分,它扩大了淮安对外交流,打造了淮安品牌。去年,江苏首批32家“中华文化海外交流基地”名单出炉,周恩来纪念馆榜上有名。
本报通讯员 黄 洁
本报记者 蔡志明
马上就评
把精神财富转化为发展动力
周恩来纪念馆拥有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广泛的文博资源,如何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它始终坚持开拓性办馆、创新性办馆、开放性办馆,从而把精神财富转化成发展动力、把品牌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教育基地转化为发展窗口。
文博资源是静态的,而展示、挖掘其思想是活的。从无到有,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变化,最终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党政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社会团队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人民群众陶冶情操的精神家园,周恩来纪念馆26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要仰望星空,勇于变革与创新,我们的各项事业将无往不前。
与时代同步,纪念馆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推动红色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伟人纪念馆和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为淮安、为江苏改革开放提供更多精神动力,营造更好氛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