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家庭档案中的改革开放40年】三张“全家福”,记录摄影世家40年生活变迁
2018-08-30 21:13:00  来源:交汇点  作者:陈月飞  
1
听新闻

  交汇点讯 这次“江苏最美家庭档案”征集活动,吸引众多摄影家参加,送来了方方面面反映改革开放40年喜人变化的相片。在这类档案中,无锡市民王孔长报送的系列组照依旧非常特殊。三张特殊的“全家福”,记录了改革开放为这个“摄影世家”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前,王孔长就在无锡从事宣传摄影报道工作,1980年到无锡县报任摄影记者。那时,妻子和两个儿子看王孔长拍照、洗片,“觉得很新鲜,都想学一学。”于是,王孔长下决心花了3个月工资120元,买了台牡丹牌相机。家人跟着王孔长学摄影,留下了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照片。

  1981年,儿子王方明给正在织毛衣的妈妈朱菊珍拍了一张人像,背后是一辆无锡产长征牌28吋载重自行车。自行车是那时候家里的重要财产,地位堪比如今的私家车。为防碰掉漆,朱菊珍还细心地用布条包住了行李架。更远一点,老房子的墙上还挂着蓑衣,那时候的生活水平可见一斑。

  照片积累多了,王孔长就动念要办个摄影展。1982年冬,王家首届家庭摄影展就在无锡鸿声镇自家老房子开展了,“村里的亲戚朋友都来看,有的就是照片主角,他们很开心也很新奇。”

  展出作品有30多幅,黑白照片为主,主要反映改革开放3年多来当地农民的生活变化和农村的新风貌。照片里,农业生产用上了手扶拖拉机、电动脱粒机;农民能够时不时上街买肉;结婚嫁女儿时,嫁妆中出现了缝纫机、台灯、土制沙发,“还有丝绸被面、自行车和双喇叭的录放机。”王孔长回忆。

  展出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王孔长一家4口的“全家福”。人人胸前都挂着相机,在那个年代难得一见。不过老王自我评价说,那时穿着“还是很土的。”

  王孔长身着中山装,这是那个时代的”正装”,这是因为外出工作需要一身稍好的衣服,妻子穿着棉袄和烫得笔挺的涤卡裤子,“她就那么一件新的衣服,因为那时拍照要穿新衣服嘛。”两个孩子的衣服就比较旧了,是大人衣服改的,显得不太合身。

  这张“全家福”背景是王家的祖宅,一幢低矮破旧的老房子,据说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改革开放之初,村里普遍的经济状况就是如此。“我们家算好的,有的家庭衣服很破旧,打补丁很常见。那时,村里一家人一年看不到几块钱。”

  一家人生活走上“快车道”,是在1989年。爱好变成事业,王家花3万多元在无锡市区开起了摄影图片社,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日子也越过越好。

  回看小家庭的进步,王孔长感慨:“改革开放,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突变’。在很短的时间里,不管社会经济、群众生活还是人的精神面貌,社会各方面都有了飞速进步。我们这个家庭就是顺应了这个时代的发展,才有这样微小的成果。”2006年1月,正逢朱菊珍60大寿,王家第二届家庭摄影展在锡山区委党校开展。这次展出的60幅照片,题材和24年前大不一样,“有锡山开发区欣欣向荣的景象,有铺上柏油路、装上路灯、展开新村建设的现代乡村风貌,有新建不少旅游设施的无锡太湖。”

  不过,最引人注意的还是王家新的“全家福”。和24年前相比,照片从黑白变成了彩色,主角扩充到三代8口人,一家人衣着时尚,孙子王凯还穿着溜冰鞋,背景也从“28大杠”换成了私家车。

  不过和24年前一样的是,一家人还是人人胸前挂着相机。王孔长两个儿子从事广告摄影工作,后来第三代也“接上了班”,帅气的孙子王凯如今也从事微电影拍摄和编辑工作。

  这个摄影世家的两张“全家福”,时代烙印如此鲜明,因此也入选了10年前江苏“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图片展”,并获得了高度关注,是当时讲解员的解说重点。《新华日报》还专门以《三张“全家福”》为题,刊出了特写。

  等等,第三张“全家福”在哪?展览中,8位主角专门驱车来南京看展,结束后按照第二张“全家福”的相同站位,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门口合了影。

  转眼,距离第三张“全家福”按下快门又过去了10年。王孔长和老伴找到了退休后的新爱好:拍鸟。和老王夫妇有同样爱好的无锡市民越来越多,现在已有五六百人。

  王孔长说,拍鸟对器材要求较高,因而较为昂贵;拍摄经常要去偏僻荒凉的地方,没有私家车不行。如今拍鸟爱好者越来越多,“说明改革开放40年,经济确实发展了,群众手里有钱了。”

  拍鸟,前提是有鸟可拍。“以往经济差的时候,污染严重,常见的也就是麻雀、喜鹊等十多种鸟。”王孔长说,当下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农林部门常邀请他们结合拍鸟讲环境变化、提鸟类保护建议。经过多年努力,“现在无锡常见有360多种鸟,有的人拍了十多年,拍到了300多种。”

  撰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月飞

  供图 江苏省档案局

标签:孔长;全家福;改革;家庭;生活;开放;40年;摄影;照片;三张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