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5月21日,南通市公安局崇川分局仅一天内就发现涉及流浪狗的警情多达20多起,捕获流浪犬7条。6月5日,一条流浪狗在常州经开区潞城街道连续咬伤5人后“逃逸”的消息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近期,一起起城市流浪狗伤人的事件,频频戳中人们“痛点”。
流浪狗伤人的问题在城市中存在已久,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顽疾”。如何科学治理,让城市少一些“狗患”?如何有效引导文明养犬?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狗患”扰民无处不在
“夏天到了,我们不放心带孙子去路边散步,就只能在小区健身器材附近转转。”在南京江北的一个居民小区内,今年65岁的何奶奶向记者吐露了担忧。
何奶奶的担忧来自于近日小区外频繁出没的几条流浪犬。随着气温升高,犬类情绪更易烦躁,而夏日市民穿衣较少,一旦被咬很容易受伤,这成了不少夜晚散步爱好者们的“心头之患”。
小区内的一位保安告诉记者,因为这一带最靠近地铁口,有不少年轻上班族租住在这里,这些狗很可能就是租住在附近几个小区的白领搬走后遗弃的。
记者在小区外转了一圈,发现夜晚流浪狗更喜欢聚集在路灯昏暗的角落,一不留神就容易惊扰到它们。一旦有被主人牵着的家犬经过,几条流浪狗还喜欢一拥而上进行挑逗,路过的居民避之不及。
而在南京闹市区的一处地下停车场,管理员小王也因流浪狗的聚集而感到困扰不已。“开始只是来了一条流浪狗,我看它可怜便给了点吃的,谁知道近几个月越聚越多。”小王颇为苦恼地告诉记者,好几个业主都反应,差点被藏在车库各个角落里的流浪狗咬到,他处理不了,只得选择报警求助。
在南通市崇川区的易家桥新村,执法人员一连几天发现新村里有好几条无主犬只到处流浪,对来往的行人,尤其是老人小孩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执法中,民警还发现一些市民虽然给家中的宠物狗上了狗牌,但带出去的时候不带牵引绳,不仅有咬人隐患,还极易被误认为流浪犬而被收容,给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针对这一情况,自五月初开始,崇川公安分局正紧锣密鼓地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流浪犬、无主犬的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大中小学校、老旧小区以及拆迁安置小区进行巡查整治。
管好“汪星人”还需“组合拳”
流浪犬、无主犬出没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已成为影响城市居民人身安全的隐患。
这一隐患该如何消除?又该孰来担责?
记者注意到,宿迁市目前实施的《宿迁市市区养犬管理办法》中规定,公安部门应作为市区养犬管理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依法查处因饲养犬只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以及放任犬只恐吓他人、驱使犬只伤害他人的治安案件;设立犬只留检所等。此外,养犬管理办公室也通常设在公安部门,在接到犬类伤人等警情时,由公安部门牵头开展一系列工作。
但治理狗患,还需打好“组合拳”。《宿迁市市区养犬管理办法》就明确了城管、市场监督管理局、农委、卫计等多个部门的相关职责,同时呼吁养犬人自律、基层组织参与管理、社会公众参与监督。
去年以来,南京市栖霞警方共接到12345涉狗诉求529件,占工单总量10.54%。为有效改观无证养狗、遛狗不牵绳、狗粪污染环境三大问题,栖霞警方联合各街道、驻区企业,从规范狗证办理到严查严罚不文明现象,从深入宣传法律法规到创新管理服务举措,逐一推进。目前,该全区还设立10个“一站式”狗证办理中心,犬只登记率已达98%。
“杜绝犬类伤人,养犬人士绝不能置身事外。”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治安大队民警蔡黎明告诉记者,他在执法中发现,多起狗患纠纷皆因主人看管不力引起。比如一些工地乱养乱放狗导致流窜街面,一些主人将狗牵入禁养区造成伤人事件等。
长期关心流浪狗救助的田小姐向记者表示,流浪狗管理和救助,绝不能仅靠围捕和收容。“我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弃养人的行政处罚力度,追究弃养人的责任,从源头上减少流浪犬只的增加。”
城市呼唤更智慧的治理
不仅仅流浪犬问题让人头痛,一些不规范养犬的行为,也常常给城市“添堵”。不少业内人士呼吁,整治城市“狗患”,需要更长效、更智慧的方式。
在南京秦淮区五老村一带的八一医院广场和新世纪广场,记者看到,两个广场上均有专人守护和及时疏导、纠正养犬违规行为。而此前,这里因为狗患严重,相关投诉、警情较多,居民反映较强烈。
五老村派出所的民警徐春燕告诉记者,辖区内人流和居民小区较为密集,不文明养狗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居民和管理者。“为了让老百姓们免受侵扰,我们想了许多办法。比如频繁地组织民警、保安加特勤这种特殊方阵,形成整治合力,携带宣传册深入小区宣传,当场处罚、当场整改。”徐春燕表示,所里还专门配备了专门的捕犬工具和有经验的队员随时待命,发现流浪犬只立即围捕。可喜的是,如今的五老村一带养狗违法违规人员锐减,流浪狗及时得到长效整治,广场上的市民也多了不少笑脸。

打开宿迁市公安局宿城分局的微信公众号“宿城公安”,点进“便民服务”一栏,便可看到养犬管理平台入口。“狗主人在家里就可以完成狗的信息上传报备,之后会生成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就相当于对应犬只的电子身份证,可以佩戴在狗身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走失犬变成流浪犬。”宿城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倪海向记者介绍的是一款去年刚刚上线的用于犬类户籍化管理的线上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狗主不仅可以报备信息、转让犬只,还能及时看到一些养犬管理的通知公告。
走在宿城街头,几乎看不见出门不牵狗绳的狗主,流浪犬、无主犬更是难觅踪迹。倪海告诉记者,这都得益于宿迁市对养犬管理的高度重视,尤其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后,养犬管理力度比以前更大了。
流浪狗、不文明养犬的现象由来已久,虽然相关法律也作了明确规定,但为何还屡见不鲜?在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春龙看来,这牵涉到一个精准化管理的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采用信息化手段对犬只进行身份认证和登记,这就为精准化管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张春龙建议,未来可以加强通过建立社区微信群、针对性地打造APP等方式,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和养狗的主人保持直接联系并进行长期宣教。
“要以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对犬只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寓服务于管理,我想这会比单纯用法律强去制执行要有温度得多。”张春龙坦言。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林元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