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解铃还须系铃人”出自南京清凉山
2018-06-22 09:0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流传至今的成语源于一次讲经说法

  【成语原文】

  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宋·惠洪《林间集》卷下)

  这句成语源自一个叫法灯的和尚,南唐时金陵清凉寺(即今清凉山公园清凉寺)有一位法灯禅师,他性格豪放,平时不太拘守佛门戒规,寺内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独主持法眼禅师对他颇器重。

  有一次,法眼在讲经说法时询问寺内众和尚:“谁能够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来。这时法灯刚巧走过来,法眼又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法灯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法眼听后,认为法灯颇能领悟佛教教义,便当众赞扬了他。这件事之后法灯深得法眼禅师的赏识,后来在法眼禅师座下作维那(寺庙中统摄僧众统管禅堂的主要负责人),协助法眼开创了佛教五宗中著名的法眼宗。

  后来这句话就被以“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成语流传下来。比喻谁惹出来的事情,仍然由谁去解决。“解铃还须系铃人”也写作“解铃系铃”。

  关于清凉山,你了解多少?

  “龙蟠虎踞”中的“虎踞”即指清凉山

  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个成语让更多的人知道南京有个清凉寺,清凉寺位于南京清凉山上。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踞于南京城西隅,广州路西端。唐以前,长江直逼清凉山西南麓,江水冲击拍打,形成悬崖峭壁,成为阻击北敌南渡的天然屏障。吴主孙权在此建立石头城,作为江防要塞,故又有石头城之称。相传三国时诸葛亮观金陵形势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这只蹲踞江岸的老虎即指清凉山。

  清凉寺是南唐时金陵首刹,也曾是南京历史悠久的古寺,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命名为兴教寺,五代十国之杨吴顺义中,(921年—927年间)大丞相徐温重建,名兴教寺,请悟空休复禅师住持。公元937年,南唐中宗李璟在此避暑纳凉,改寺名为“石头清凉大道场”,并延请佛学大师文益禅师主持寺务,“清凉山”由此得名。明洪武三十五年(1403年),周王朱橚重修山寺,成祖朱棣题额“清凉禅寺”。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时,对南京城内的文化胜迹进行了大规模毁坏,清凉寺也未幸免于难。清同治年间,寺院在原址恢复重建,但规模已大不如前。

  2014年4月,清凉寺着手恢复,根据现存历史资料,崇古遵今,拟依次恢复山门、天王殿、南唐还阳井景观、法眼宗纪念馆(大殿)。

  清凉寺佛事曾经十分兴盛

  清凉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非同一般,因为南京这座文化名城的根在清凉山。有识之士认为,高雅的清凉文化是南京这座文化名城的杰出代表;清凉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在海内外的影响很大;佛教敲击“幽冥钟”的起源在清凉寺,“清凉钟声”驰名中外;清凉寺开创了皇帝以国家形式支持佛教兴办放生池之先河,清凉寺的放生池就是今天的乌龙潭。

  清康熙年间的《金陵名胜图》载,清凉山又名小九华,相传为地藏菩萨驻锡地。每逢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前往清凉山礼佛者络绎不绝,川流不息。据说仅供香客休息的进香茶棚,从大中桥一直摆到清凉山,此一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繁荣盛况,形成了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清凉问佛”,传诵至今。南宋诗人刘克庄在清凉寺诗记说:“塔庙当年甲一方,千层金碧万缁郎。”

  明清两代江南最大的书院——崇正书院,就坐落在清凉山上,它与因明末清初的金陵八大家之首龚贤而闻名的扫叶楼,共同构成不朽的清凉文化。

标签:解铃;须系铃;清凉山;清凉寺;法眼;南京;法灯;禅师;佛教;成语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