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国内首个“六次产业园”开园的背后新闻 梦想绽放在家乡的田园
2018-06-20 07:0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马 薇  
1
听新闻

  我奋斗 我幸福

  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万马村近日迎来了100多名摄影家。长枪短炮齐刷刷聚焦的,是刚刚开园的国内第一个“六次产业园”。

  镜头背后,“六次产业”在中国的首创和实践者曹熙忠,难抑心中激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这个梦想,就要在家乡的土地上实现了!”

  时光倒流回7年前,万马村的一位老乡,找到时任无锡光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曹熙忠,告诉他要把家里的土地租给外来承包商种葡萄。

  当时的万马村,农田一半抛荒、一半租给外来承包户。村里到处私搭乱建,环境破坏严重。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来种地的都是老弱。曹熙忠对家乡的变化深感担忧:外来户一味追求产量,滥施化肥农药,造成土壤和水系污染,不仅使千年古村的风貌支离破碎,食品安全更是无从保证。

  曹熙忠思来想去,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从工转农!2012年,他正式发起成立了无锡尚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踏上了农业创新之路。

  当时,乡村旅游方兴未艾,许多人劝曹熙忠办个农家乐,投资不大收益稳定,可曹熙忠不同意:“我年近五十回头搞农业,不是为了赚钱,也不仅仅是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我想领着家乡人共同致富,让现代农业后继有人。”

  怀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曹熙忠一头扎进“三农”中。通过对世界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曹熙忠逐渐锁定了日本上世纪80年代开创的“六次产业”模式。2015年,曹熙忠带队去日本考察,回到村里,他租下整个万马村的1500亩土地,搞起“六次产业”的本土“试验”。

  “所谓六次产业,就是在一个园区内,一、二、三产业共生共融,三者相乘得6,价值倍增。其中,农业是核心产业。”曹熙忠招募了一批当地农民、大学生创客,承包运营6个家庭示范农场,由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并对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行全程监控。以葡萄为例,一般情况下全季要打30多次农药,曹熙忠规定,只能打3次,而且只用生物肥;别处一亩地种七八十棵树,这里只种20棵;除草不用化学药剂,改用机器打草。一开始,当地人很不理解他这种费钱又费力的做法,但眼看着收获季节,曹熙忠田里出产的葡萄个大味甜卖出了好价钱时,才打心眼里认同了他。

  做精做实“一产”的同时,曹熙忠进一步把传统的农业种养拓展到生产、加工环节,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净菜配送,既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又提高了农业附加值。他还将农业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相整合,推出农耕体验、休闲旅游、文创开发、养生养老等特色产业,把单一的农业变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综合大产业。

  如今,漫步在整葺一新的万马村,清澈的小河、白墙黛瓦的民居与广阔的农田浑然一体,整个村庄被精致地分割成花园民俗、户外活动区、亲子农场、蔬果基地和酱坊、油坊等文创工坊。曹熙忠对眼前的“梦里水乡”感到十分舒心,但更令他关心和骄傲的,是田间大棚里,那些躬身劳作的身影。

  今年40岁的陈志新,几年前辞掉工厂车间主任的工作,到曹熙忠的“六次产业园”承包10亩土地办起“尚田三号农场”。眼下,正是葡萄关键的开花期,陈志新每天十几个小时窝在温度高达40摄氏度的大棚里,给葡萄保苗、梳果。虽然白皙的胳膊晒黑了,他心里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我是从头学起,越干越觉得农业值得干。把这10亩葡萄种好了,再加上后续深加工、休闲观光,今年的收入能超10万。”

  “‘新经济’需要更多像陈志新这样有知识、懂管理的‘新农人’来支撑!”曹熙忠告诉记者,在他的感召下,万马村有20多个年轻人先后回到家乡“务农”,其中包括不少大学毕业生。这些新生代的“田园创客”,也成了他继续奋斗的动力。“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有盼头,农村才会有希望。”曹熙忠说。 记者 马 薇

标签:奋斗;幸福;葡萄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