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我退休了。当时找社区要了一间办公室做调解,打算开始人生新阶段。”宿迁市宿城区“调解达人”、76岁的李再华告诉记者。
4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项里社区的李再华办公室,发现屋子里唯一的装饰就是墙上一段标语:“为民排忧,尽心尽力;以情动人,发挥余热;努力工作,快乐幸福。”李再华说,这24字,道出她的心声。每年经她调处的矛盾纠纷在40件以上,她是当地出了名的“爱管事”奶奶。
李再华曾是宿城镇司法所副所长,一辈子扑在调解工作上。多年来,她退而不休源自于一件请托。2000年,宿迁区划调整,宿城镇解体,9名工作人员要求重新安排岗位。她给他们打电话,和他们谈心,请他们体谅政府难处,向他们介绍可以安排的工作岗位。经过反复协商,他们终于放弃过高要求,返回到工作中。“基层纠纷复杂多样,小问题不解决,很可能演变成陈年积怨,我这样的人得继续服务下去。”李再华说。
项里街道受征地拆迁等因素影响,群体矛盾和个人纠纷频繁发生,调解任务格外繁重。2016年10月,70多岁的孙中孝夫妇找到她,说儿子因承包地征地赔款与他们闹得不可开交,亲戚调解不好,请她出面做做儿子工作。老夫妻有一亩多承包地,由于年老体弱,就交给儿子耕种。土地征用后,因承包人还是老孙,征地赔偿款自然打给了他。可小孙认为地是自己种的,赔偿款应该给自己一部分。一气之下,小孙说要断绝父子关系。
“老孙,你也有错。”李再华第一句话,把老人的脸都憋红了,“地种不动时想到儿子,拿到赔偿款却想不到儿子,儿子能不生气吗?”她又批评小孙说:“话说回来,你断绝父子关系,这是不孝。”她批评小孙为一点赔偿款不理父母,教育他要孝敬父母、尊重父母。这一番谈话,让老孙小孙重归于好。现在,小孙经常去看望父母,一起过年过节。
项里社区有20多名困难家庭的学生,以前,小学校舍属于居委会,这些孩子不用交学费;后来学校并入宿城区附小,不交学费不行了。这些困难家庭的家长急了,频频找到学校,情绪比较激动。李再华得知消息,就把20多名学生家长召集起来,引导他们不要莽撞、理性解决问题,稳定他们的情绪。随后,她又与附小沟通,请求学校尽量给这些学生照顾。学校负责人被她的诚挚态度感动,表示尽力争取减免学费。次日,她约请学校负责人一起去教育部门争取支持,最终学校免费接收了这些孩子入学,一起群体矛盾终于化解。
18年来,每天比退休前还忙的生活节奏让家人吃不消。李再华儿媳对记者说:“我妈每天电话不断,我们很不放心,劝她为了身体不要做了,她从来听不进去。”
今年2月,李再华荣获第四届“最美宿城人”称号。此前,她还被授予“江苏省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万物人至上,万事和为贵,我做了一辈子人民调解,体会到人的一生就是要不停奋斗。当事人感到快乐,我就感到快乐。”李再华说。
通讯员 程 遥
记者 倪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