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技艺焕发新荣光:“祖先的记忆,我们要传下去”
2018-04-30 08:0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图为绕柴龙非遗技艺展示现场。 魏林娜 刘 莉摄

  特 写

  28日-29日,苏州震泽镇宝塔古街上,老技艺焕发新荣光。

  禹迹桥南,由腰鼓、秧歌、大头娃娃、舞龙舞狮等组成的巡游队伍浩浩荡荡走来,民俗展演鼓乐喧天;慈云寺广场两侧,绕柴龙、剥丝棉兜等非遗技艺展示,让观者共同见证传统魅力。

  “绕柴龙”是震泽当地俗语,由手搓的绳子和干燥的稻草缠绕而成。兴华村65岁的徐雪荣一边和同村的金银凤大娘绕着柴龙,一边对记者说:“现在虽然用柴龙已经不多了,但这项技艺我们不能丢掉。这是祖先的记忆,我们要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过去的故事。”

  一边说着,徐大爷一边进行着演示。先绕的是柴龙芯,一般绕3.5米到4米长,在地上围成一个长方形,两端用杆子固定住。此时,再把三捆约20厘米长的稻草秆铺进长方形。接着,一人在一端用手柄“绕”龙,另一人一步步踩着“柴龙”往后退,围成长方形的柴龙芯夹着中间的稻草秆就绕在一起,不一会工夫,一条“柴龙”就成形。

  剥茧、拉丝、晒棉斗,再到拉蚕丝被,在慈云的非遗产展示区内,这些古老的技艺活一一展示在游人面前。

  一边处理着蚕茧,57岁的唐糯英一边对记者说:“我做了20年的蚕娘,每天工作八小时,小棉的话,一天能开400个,大棉大概100个。”所谓“开小棉”,就是把煮好的蚕茧手工剥开,取干净里面的蚕蛹,再把蚕茧撑开套在小竹绷上,一般4个蚕茧能套一个小棉。然后把小棉再撑开,套上大竹绷,4个小棉套成一个大棉。这样做,主要为了便于拉制蚕丝被。开棉可有不小的讲究,一是把白点完全打湿,二是把遗留的蚕蛹搞干净。开好的大棉,漂洗干净晾干后,就是制作蚕丝被的原材料。

  在非遗技艺展示区,游客们不但能感受乐趣,还能寻找儿时记忆。人们在触摸历史中传承经典,留住文化记忆,让传统融入当下。 (记者 董 晨)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