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绿的大葱排列整齐,叶丛中朵朵白色小花,如同一根根刺,扎着叶小羊的心。“200亩大葱,一半没卖掉,开花了就更没人要,今年得亏四五十万元。”4月9日,看着满田大葱大半已开花,叶小羊心急如焚。
价格暴跌,大葱榨菜烂田
叶小羊是安徽铜陵人,5年前到海门市四甲镇流转土地种大葱。“几年前最高能卖到六块多钱一公斤,今年价格还不到那时的一成,只有四毛多一公斤。”叶小羊给记者算了笔账,种植大葱,土地流转费、种子、化肥等各类支出一亩要3500元,雇人起葱每亩地还得花800元,按亩产5000公斤大葱计算,每公斤葱要卖到一块钱才能有点薄利。
价格低到冰点,大葱依然难卖。叶小羊说,往年到这时候,怎么也能卖完,今年打遍经纪人的电话,价格一压再压不说,对葱的品质也挑三拣四,“剩下的100多亩葱再卖不掉,过几天全开花,只能烂田了。”叶小羊告诉记者,和他一起在海门种葱的安徽老乡有几十人,总种植面积达四五千亩,今年大家都损失惨重。
记者从南通市农业部门了解到,与海门临近的启东市,也种有上万亩大葱。
在如东县,则有不少农民正在为“榨菜”犯愁。“20多亩榨菜清明节全卖掉了,3.2元一公斤,价格只有去年1/3。”一笔成本账,算得家住兵房镇马家店村的季决生心口疼,每亩成本1100元,只收回600多元,老两口辛辛苦苦忙几个月,赔了一万多块。他告诉记者,因为榨菜便宜人工贵,一些种植大户干脆不收了,村里至少有300多亩榨菜被拖拉机直接打烂在田里。而榨菜是如东东部镇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种植规模超过万亩。
菜贱伤农近年来在各地都不鲜见。去年初,徐州的大蒜、宝应的莲藕都遭遇价格低迷,农民辛苦忙碌却“丰产不丰收”。而对几年前的“蒜你狠”“姜你军”“向钱葱”轮番上演,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跟风种植,难抗市场风险
涨涨跌跌的“怪圈”是怎么形成的?“这与农民跟风种植有很大关系。”南通市农委发展计划处处长査勇分析,与稻谷、小麦不同,蔬菜价格完全是市场形成的,经济效益越高,风险也越大。农民往往是看到什么行情好,就一哄而上去种植,很快导致市场饱和、价格下跌。
査勇说,比如种大葱,技术简单,前几年行情较好,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加之大葱无法长期保存,消费市场又主要在北方,种种因素累积起来,种植户如果没有找好销路就盲目种植,市场风险极大。
然而农民对市场风险的感知并不敏感。“我们只会种葱,哪有精力跑市场?”叶小羊说,种菜就是“碰运气”,行情好就赚,不好就赔。他的老乡中,有人亏光本钱,就出去打工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市场信息还是销售渠道,不少农民都高度依赖经纪人。季决生告诉记者,“每年榨菜收获的时候,就会有浙江经纪人来收购,价格都是他们说了算。除了卖给他们,我们没有别的销路。”
“经纪人和农民并不必然是利益共同体。”南通市农委农业产业化发展指导处副处长吴九林说,经纪人掌握着信息和市场,交易中,一家一户的农民缺乏议价能力,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南通蔬菜播种面积达300万亩,大多是农民一家一户经营。种植露地蔬菜,因为自然环境等不可控因素较多,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效率最高。但在流通环节,单打独斗的农民难以防范市场风险,迫切需要“带头人”引领。
创新机制,走出“涨跌怪圈”
就在叶小羊为开花大葱一筹莫展时,在20公里外的余东镇长圩村,顾生娣正领着六七个姐妹,在地里忙个不停剪豌豆苗。“我只顾种,不愁销。”顾生娣一边忙碌一边告诉记者,她家6亩豌豆苗已全部被预订,每天给上海西郊菜场发20多箱,算下来,每亩地能挣3000元,到了秋天,地里还能种一季青玉米。
顾生娣的订单从哪来?长圩村村支书戴美英说,几年前村民种的菜也经常烂在地里,村干部看不下去,就当起了义务经纪人,到处跑市场、摸行情,并在村里成立蔬菜合作社。种子、化肥、技术指导等都是合作社提供,种什么根据市场行情确定,地里的菜基本都有订单。去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2500多万元,亩均效益达5000元。
农业龙头企业也能成为农民抵挡市场风险的大树。南通市农委主任朱进华介绍,该市正逐步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318家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881.3亿元,带动农户204万户。有些企业直接与农民签订委托代培合同,并进行保护价回购,大大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
多地还在尝试用价格保险破解农产品“涨跌怪圈”。2011年,上海在国内首创蔬菜价格保险机制,推出“冬淡”和“夏淡”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去年底,江苏第一笔大蒜价格指数保险在徐州签约,如果上市期大蒜收购价格低于每公斤3.4元,投保农民即可获得价格赔偿。3月,泗阳县也推出桃价格指数保险,为桃农筑起“挡风墙”。
虽然今年损失惨重,叶小羊还是决定咬咬牙,“再赌一赌明年的行情。”“如果能接到订单,或者可以给葱价买保险,你愿意吗?”记者问。“那不就等于吃了‘定心丸’嘛,我当然愿意,但哪有这样的好事呢?”叶小羊说。
记者 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