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奋斗·我幸福】“膜”术师是这样炼成的—— 北漂小伙到“万人计划”专家的逆袭之路
2018-04-19 07:0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郁芬  
1
听新闻

  像千千万万个青年一样,80后杨大伟大学毕业后离开家乡,在北京一家公司找到一份离子膜电解槽设计工作,成为一名“北漂”。

  杨大伟敏锐地发现商机:离子膜电解槽的所有元器件几乎都可以实现国产,唯独离子膜这一核心材料完全依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如果国产化,将填补巨大的市场空白!

  经过反复酝酿,工作两年后,杨大伟辞去工作,迈出自主创业第一步——创办北京兆润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离子膜的技术研发工作。

  这一决定遭到父母亲友的强烈反对和外界的质疑:国家组织攻关20多年都没有成功的产品,他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愣头青”能研发出来?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满怀创业激情的杨大伟暗暗下定决心,不干出成绩绝不放手。他满世界专心找人、找钱、找技术、找订单、找发展定位……

  2009年底,杨大伟终于依靠简陋的设备研制出一块巴掌大的离子膜。遗憾的是,这只是半成品小样,无法进行工业化应用,没有任何商业价值,而此时研发资金已耗尽,创业团队成员接连离开,只剩下他一个“光杆司令”。

  又经过一年的苦熬,杨大伟终于把巴掌大的离子膜做到1平方米大小。这可不是简单的面积变化,从公司运营角度来说,意味着可以投入工业化应用,具备商业价值,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企业终于可以活下来了”。

  然而,这个小小的成功,虽然解了公司发展的燃眉之急,但离真正的产业化仍有很大的距离。

  2011年,杨大伟的家乡——金湖县金北镇领导得知杨大伟面临的困境,多次赴北京与他共商对策。浓厚的乡土情结、家乡领导的满满诚意、优惠的创业政策,让杨大伟决定回乡创业,在金湖县创办江苏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以全氟离子膜产业化为目标的工厂。

  杨大伟深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寻求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他多次赴厦门与国内膜材料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厦门大学教授董全峰接洽,诚邀其加盟合作。

  与董全峰教授合作后,公司迅速确定以流延法生产离子膜为研发方向。为了突破原料配方这一技术难点,杨大伟带领研发团队花了三年时间实验1800多个配方,平均一天就要做两个配方实验,一个配方实验的反应时间往往达8个小时,他几乎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

  就是依靠这样苦熬“试错”,杨大伟最终在1800多个配方中找到3个可使用的配方。2014年,公司与厦大合作研发出国际首创的“双面辐射全氟离子交换膜流延制膜技术”,设计制造出我国第一套流延法离子膜生产线,应用该技术和设备生产的“储能电池用高强度复合全氟离子交换膜”,在电化学及力学性能方面均达到或超过同类进口产品,且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一半,填补国内空白,打破美国、日本大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

  目前,该技术已获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PCT国际发明专利1项,累计获得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助1300多万元,董全峰人才团队也入选江苏省“双创团队”。

  近三年来,公司销售增长270%、利润增长130%、税收增长98%、总资产增长180%,2015年成功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上市。离子膜产业化初步取得成功,产品得到国内相关电解槽厂家,钒电池、燃料电池厂家的肯定和应用,并出口韩国、加拿大、德国等多国。

  今年3月,杨大伟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对质疑最有力的反驳。”杨大伟说。

  通讯员 戴军 潘仕顺 记者 郁芬

标签:离子膜;配方;离子膜电解槽
责编:戴凌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