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生产线,能把100万立方米固体废弃物就地转化成建筑材料,用于道路路基下路床铺设等市政工程。南部新城开发建设中,扬弃建筑废弃物“外运、填埋”老路,开创出一条“绿色回收—绿色生产—绿色施工”的固废利用全新产业链,取得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一堆堆固体建筑垃圾被像巨大的“红龙”一样的生产线“吃”进肚中,经过震动筛分、水洗分选、均匀破碎、再次筛选,就加工成了粒径合格的再生物料,可用于道路建设等工程。这是记者昨天在南部新城固体废弃物利用加工厂看到的一幕。
这里是规划的机场二路与机场三路之间,位于南部新城核心区。自南部新城大规模征收拆迁启动以来,产生了大量固体废弃物,包括房屋建筑拆除后的基础混凝土、砖渣等。
“据估算,南部新城拆迁产生建筑垃圾原材料约有100万立方米。这些建筑垃圾如果外运、填埋,不仅要花费至少150元/立方米的高昂成本,还要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南部新城管委会EPC项目组组长赵远军说,另一方面,核心区道路建设所需的大量填料却需重金对外采购,一来一回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损失不可估量。
据南部新城相关负责人介绍,南部新城开发建设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建设、产业布局和导入等开发建设全过程、全环节,积极探索低碳生态开发建设理念的应用。建渣场从初步构想、研发打造到最终投产,南部新城管委会给予了有力的方向引导和政策支持,为产学研结合和开展创新探索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载体,有力推动了校地合作成果项目化落地和校地融合发展。
在开发建设启动之初,南部新城管委会就高度重视建设范围内建筑渣土处理再利用,从制度设计层面加强对建筑渣土处理成本的控制,并将建筑渣土处理再利用的有关技术规范、管理要求等完善到EPC项目设计导则中。市建委牵头建立现场实验室,在充分研究论证和试验的基础上,先行在EPC项目南片区开展试点,利用原秦淮区河湾工业园的一座未拆迁旧厂房,改建成固体废弃物利用加工厂,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于本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工厂由中铁四局承建,去年8月建成投产。目前,日均可处理固体建筑垃圾2000立方米,至今已累计处理近13万立方米。
赵远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南部新城100万立方米的建筑废弃物,能生产再生材料成品约80万立方米,减少外运建筑垃圾约100万立方米,减少外运建筑垃圾成本1.4亿元;此外,还可减少外购石灰土约80万立方米,减少外购成本约9600万元。即使减去固废加工厂的建设、运营成本,最终也可节约投资约1亿元。
建筑质量是百年大事,节省了经济和环境成本,最终却把路修“坏”了,那也绝对不行。为验证再生材料的可靠性,南部新城在机场三路利用固废再生填料铺设了约100米长的试验段。“压实度、承载力、弯沉值等指标全部超过规定值,其中承载力标准是120帕,这条试验段达到了200帕。”中铁四局南部新城一经理部项目总工程师易欢乐说。
记者了解到,南部新城管委会牵头联合东南大学,对建渣再生利用进行科研立项,参考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和工程案例,编制了《建筑废弃物用于南京南部新城市政道路工程路基下路床及以下部位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导则》,现已通过市建委组织的专家评审会。该《导则》在江苏省内属首例,将对大规模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规范化、标准化产生利用产生重要示范和推动作用。目前,该项目正在申报专利。赵远军表示,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南部新城探索的建渣再生利用技术,有望在省市建筑行业广泛推广使用,在城市开发建设领域发挥良好的效益。
本报记者 查金忠 本报通讯员 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