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出租车行业现“退车潮”,“招手打车”会否渐行渐远?
2018-04-09 21:2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梅剑飞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网约车平台来势汹汹,传统出租车持续遭遇冲击。自2017年初以来,南京传统出租车行业出现“退车潮”现象。南京市客管处表示,具有南京市域经营权出租汽车,目前“退租停运”比例约占运营数的四分之一。

  体验感是出行选择的首选

  网约车和传统出租车,你选用哪个更多?4月9日,记者随机进行采访。

  “出行基本都在手机上叫车,这个习惯保持两年,网约车整体干净,司机服务态度好。”南京市民楚昆说,虽然传统出租车仍跑在路上,但是离他已越来越远。

  以私家车出行为主的南京市民卞清波说,8日晚上为了与远道而来的朋友聚会小酌,在进香河路家门口等了近十分钟没等到出租车,最后打开手机叫了快车,没多久,一辆车开到眼前。“以前偶尔在路上随手招车,感觉很方便。”他已切身体会到,如今用网约车似乎更方便。

  苏州市民侯善智经常出差,去车站前通常先在手机上叫车,“这样时间上有保证,不过每次下火车从出站口出来,还是会乘坐出租车,在站内不用多跑路。”他说,怎么便捷怎么来。

  在采访中,也有人说出于安全,对传统的出租车更信赖一些,很少用网约车。

  “网约车用全新的体验感占领和扩大市场,是不争的事实。”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黎峰说,新技术不只是丰富了老百姓的出行选择,还在不断改变市场环境。

  记者采访数位出租车司机,乘客的出行选择让他们越来越苦恼,生意难做,坐出租车的人锐减。

  9日上午,记者从南京升州路打出租车去元通,一路上和开了十几年出租车的吴师傅聊。他说,以前一天能跑二三十单,就说这几天,每天才做十几单,跟一年前相比,每天少赚一百多元,“退车现在是我们圈内经常讨论的话题。”

  南京退车现象比较严重

  南京市客管处办公室副主任许兵说,南京出租汽车行业受新业态影响,市场份额相应发生了变化,企业营收和驾驶员的营收情况较以往都在下滑。行业人士透露,2017年1月之前,南京市出租车的日均营运单数接近40单,2018年以来,减少近一半。

  南京的出租车企业试图用降低“份子钱”来维持市场。南京出租车协会秘书长凌强介绍,南京每月“份子钱”标准,2005—2015年普通出租车双班是7200元,中档出租车双班为9400元。网约车强势出现后,有企业已把“份子钱”调到5000元左右。此举收效如何?某出租车公司一位司机说,公司“份子钱”下降了近2000元,但想走的还是走了,投奔了网约车。

  记者近日数次使用网约车,其中一位滴滴专车司机直言,他就是“从出租车界跨过来的”,现在压力小,时间自由,挣得比过去多。

  近来,南京城北、城南等地有停车场里停放了大量闲置出租车。许兵介绍,具有南京市域经营权出租汽车共12432辆,一段时间以来,出现了部分车辆退包或停驶的情况,据市出租汽车行业协会统计,截至目前,约有3000多辆。

  省交通运输厅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017年底,全省巡游车数量为59613辆,迄今总体数量变动幅度不大,主要变化集中在南京。

  南京出租车协会工作人员介绍,南京是美团和滴滴争地盘的第一个城市,出租车市场受影响最为严重,特别是2017年2月美团进入南京市场后,退车行为明显出现。

  出租车行业发展何去何从

  在许兵看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传统出租车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和出租汽车协会,正在积极引导企业提高运营效率,比如,将运营成本较高的中高档出租车转型为网约车,企业也在转型发展及拴心留人上作尝试,如承包金标准的调整及收取方式。

  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认为,传统出租车行业被颠覆,既有技术原因,也因以往问题积压严重。如果让市场来配置资源均衡供需,符合条件者都可以申请从事出租车经营。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增加出租车司机收入,包括继续降低公司份子钱、实事求是地延长出租车辆的更新年限、政府提供出租车更新贷款贴息等。

  “网约车平台为达到垄断目的,例如通过烧钱竞争,侵害了合法守规经营者的利益,对整个行业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凌强认为,除了网约车平台对司机和乘客的各种补贴带给传统出租车的冲击外,大量非法网约车参与无序竞争对出租行业的冲击更大。

  滴滴区域运营高级总监孙枢说,从网约车诞生开始,每一次竞争都从补贴大战开始,但补贴畸高(客单价200%)就会带来黑车和刷单,会对整个出行业造成巨大创伤;同时允许大量外牌车涌入,不做安全排查,更是灾难性的风险。

  省交通运输厅运管局工作人员表示,接下来会继续规范网约车经营行为。

  未来,网约车能否取代出租车?专家认为,网约车和出租车服务人群有别,出租车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所以谈不上消亡。凌强表示,虽然有出租车公司也曾尝试互联网融合,但是无法抗衡资本强大的网约车平台。传统产业与新产业融合发展,后面的路怎么走,还需探索。

  记者 梅剑飞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