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浦宏)在南京的众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金陵竹刻独树一帜。竹刻在明代即享有“大璞不斫”、“寸竹寸金”之美誉,成为宫廷珍宝。上周六,本报小记者走进南京市博物馆,参观正在这里展出的“刻意江南”金陵竹刻展。
据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馆长谷正宏介绍,竹子刚正不阿、清高孤傲的精神品质,及苍劲挺拔、淡雅清幽的外形为明清文人所推崇,咏竹、画竹、刻竹、赏竹蔚然成风。明代中叶以后,竹刻成为一门独立艺术门类。当时盛产竹子的江南嘉定和金陵,成为明清时期竹雕艺术的两大中心。从而也诞生了历史上两个比较有影响的竹雕流派:嘉定派和金陵派。与嘉定竹刻“高、深、透”的风格迥异,金陵竹刻以浅刻、简刻风格闻名,刀法简洁,略施雕凿,自然成器,寥寥数笔却意境深远。
20名本报小记者走进展馆,仔细地观赏一件件竹刻展品,听区级非遗传承人何胜讲述这些竹刻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据了解,本次展览主要展出金陵竹刻名家成培新、龙双衡、韩凤颖、倪小舟、许焱等10位名家的作品,共计50余件。展品形式多样,包括臂搁、笔筒、镇纸、扇骨等,既展示了竹刻家们精湛的技艺,也体现了金陵竹刻浓厚的文化意蕴和深刻内涵。
参观竹刻展之后,孩子们还在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与了童眼看文物——“好竹艺”体验活动,亲手制作了一枚精致的竹书签。
活动感受
在市博物馆,我们参观了各种各样竹子做的艺术品,有在竹子上刻出来的画,也有用竹子做的扇骨和笔筒,我们最喜欢的是做竹书签。第一步,在小竹板上贴上自己喜欢的花和树叶;第二步,把保护膜覆在已经粘好图案的书签上;第三步,用镊子在书签上打个洞,并把穗子绑在书签上。漂亮的竹书签就做好啦!
——汉口路小学一(1)班 余羲庭
一场春雨后,睡在土里的竹笋争先恐后地冒出了尖尖的脑袋。很快,竹笋长成了高大的竹子。竹子四季常青,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这一次的小记者活动,我们走进南京市博物馆,参观《金陵竹刻展》。通过老师的介绍,我才知道竹子的品种繁多,也有许多用途。在古代,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制作成工艺品和日用品,如笔筒、毛笔杆、臂搁。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用来写字的竹简也是竹子做的。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竹子做的家具、水上乘坐的竹筏。
——芳草园小学二(1)班 唐瑾晗
在朝天宫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好多在竹子上面雕刻的艺术品,还学习体验了制作竹书签。先把花、叶涂上专用的胶水,在胶没干之前,在小小的竹板上选择好你喜欢的位置把它们粘上去,再贴上膜,一个美丽的书签就完成啦!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一(3)班 王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