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社会大观 > 正文

【新春走基层】“蔡大沟”品牌芦蒿富了宿豫菜农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刘宏奇 徐明泽 王岩   2018-02-11 06:54:00
宿迁城区向东十几里路,宿豫区陆集镇利民村的上千亩连片塑料大棚展现在眼前,很是壮观。

  从宿迁城区向东十几里路,宿豫区陆集镇利民村的上千亩连片塑料大棚展现在眼前,很是壮观。2月3日,记者一行踏着路边田头的残雪,走进16组村民谭安生家的芦蒿大棚。

  大棚外寒气逼人,大棚内却暖气扑面,谭家祖孙三代正坐在地头忙活。86岁的老母亲张秀兰手脚麻利,三两下将新采的芦蒿去掉叶片,留下十多厘米长可食用的细茎。这些芦蒿青绿鲜嫩,用手轻轻一掐,便流出汁水。“这叫青白蒿,口感好,特别香脆。”张秀兰说。

  这几天正值一茬芦蒿上市。谭安生介绍,去年,他尝试着种了几分地,卖了几千块。这一季扩大规模到近两亩地,发展到5个大棚。现在芦蒿收购价每公斤11元左右,到了春节还能卖更好的价钱,收入几千元不成问题。

  “利民村现在可是远近闻名的芦蒿专业村!”村委会主任徐守刚兴奋地介绍说,利民村种植芦蒿有近20年历史,但成片规模种植就是这几年的事,现在村里有专门的合作社、批发市场,全村一半以上土地种芦蒿,总共有2300多亩。

  20年前,村民张贵松到南京八卦洲走亲戚,看到芦蒿在南京种得很火,卖得很俏。回家时,老张带回一袋芦蒿苗,在自家的三分地上开始试种。芦蒿很顺利地丰收了,但是让张贵松没想到的是,芦蒿在本地却找不到市场。万般无奈的张贵松只好背上芦蒿,坐长途汽车去南京卖。宿迁长,南京卖,虽然花费近千元的运输成本,但五六千元一亩的收益,还是让张贵松赚了一笔。

  张贵松一坚持就是几年,让村民们逐渐看到种植芦蒿的好处,不少人开始试种,利民村的芦蒿种植规模也越来越大。后来,每年芦蒿收获季节,蔬菜批发商都会直接到田间地头收购芦蒿,村民们再也不用走南闯北卖芦蒿了。

  村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响,当地政府及时加以组织引导。区政府对种植高效农业的农户每亩奖补2000元。村里成立芦蒿生产专业合作社,全村已有209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红红火火。利民村原来叫蔡大沟,区镇农业部门专门帮助申报“蔡大沟”蔬菜品牌。

  太阳渐渐升高,大棚边的批发车辆开始忙碌起来。15组的吴小辉是个经纪人大户,一个早上,收购近千斤芦蒿。他告诉记者,“蔡大沟”芦蒿,卖到上海、徐州等十多个城市。

  徐守刚说,现在农户种植技术没问题,但储藏问题没完全解决,产品的深加工、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就是他们正在抓紧做的两件事。

  记者 刘宏奇 徐明泽 王岩 通讯员 何首君 朱瑞

标签:芦蒿;利民;大棚;村民;种植;农户;塑料大棚;南京;残雪;宿豫区

责任编辑:戴凌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