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社会大观 > 正文

0

脚步丈量,重拾1937南京记忆

志愿者许晶多年追寻那段特殊历史,寻访上百处战斗遗迹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张源源   2017-12-13 11:35:00

“感恩南京国际安全区·冬日寻访徒步活动”中,守护大屠杀记忆的志愿者许晶(右一)正在进行讲解。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日,抗战史民间研究者许晶的微信朋友圈里,发出了已连载一个多月的《拉贝日记》“80年前之今天”的历史回顾:“下午6时30分,紫金山上的火炮在不停地轰击着,山的周围都处在电闪雷鸣之中……”

  从今年11月开始,许晶每天都在用重温《拉贝日记》的方式,呈现着80年前的烽火历史,表达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身为南京人,许晶从青年起就不断学习和探寻历史,跟随着收集来的老地图和老照片等宝贵资料,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一道,以脚步丈量的方式,重拾1937年的南京记忆。

  再走安全区,与中外学者重拾1937南京记忆

  11月25日,冬日暖阳下,300多位中外学者和志愿者从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出发,经拉贝故居、南京大学原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宁海路5号原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旧址等地,徒步寻访80年前的国际安全区区域。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组织的第二次“感恩南京国际安全区·冬日寻访徒步活动”。

  许晶走在这支队伍的最前面,这是他第二次以志愿解说员身份参加安全区徒步活动。他身边就是紫金草国际和平纪念章获得者、国际友人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当年,约翰·马吉和拉贝等国际友人一起,在南京沦陷前共同组建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5万南京市民免遭杀戮。许晶一面走,一面用英文向克里斯·马吉和同行者讲述周边建筑和道路的背后故事。

  当天的徒步路线全程约8公里,走到中山路时,许晶指着前方讲解道:“就是这一条马路,右侧是侵华日军攻击区和屠杀区,烈火冲天,中国军民血流成河;左侧则是安全区,无数妇女儿童得以在这片区域内生存。80年前,20多位留守南京的外籍友人成立安全区,庇护南京难民,还用外交文书、日记、拍摄电影和照片等形式,把侵华日军在南京所犯的滔天罪行记载下来,成为抗战胜利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第三方证言,把日军反人类的罪恶永远固化下来。”

  路上的梧桐树和民国建筑依稀流露出历史沧桑。触景生情,许晶将自己脑海中的1937南京记忆一一道来:“南京大屠杀的阴谋早在淞沪会战后期就被日本军国主义的首脑所制定。根据日本友人松冈环女士对多名日本老兵的采访录及证言等文献,日军在1937年12月5日攻占句容后,就反复给士兵下达了在南京地域‘不放过任何一个男人’的大屠杀命令,包括不留俘虏,就地处理。那一年,残忍的大屠杀、悲壮的南京保卫战,历史见证了中华女儿团结一致、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紫金山一处悬崖旁,向无名英雄默哀致敬

  1937年12月9日,日军已经攻占汤山和青龙山,来到紫金山脚下,南京城近在咫尺。而80年后的2017年12月9日,在紫金山山峰的一处悬崖旁,包括许晶在内的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的志愿者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当年曾在这里浴血奋战的一位无名英雄默哀致敬。

  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的志愿者们收集了大量中日双方交战的历史资料及日军“经过图”,按照史料和经历者回忆录“按图索骥”,寻找当年的历史遗存来佐证历史。12月9日,寻研团的几位志愿者张定胜、张育松、许晶等一起,持日方出版的“经过图”和卫星图进行比照后,一路登上了紫金山,寻找目标是战壕、碉堡和单兵坑。他们在山峰的一处悬崖边止住了脚步,一个不起眼的土坑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因为根据紫金山交战资料,守军在日军炮火及放火烧山的攻势下,沿山脊边打边退,一直在拼死抵抗,很有可能这个悬崖绝境旁边直径一米左右的坑就是80年前的一个守军战士的作战坑。

  他们拉开枯草,在泥土中寻找,突然一个“二三式广东造”手雷盖子被发现了。接着,他们在这个坑里又发现了4个同款手雷盖和20多个空弹壳,弹壳底部清晰印着铭文“36P186”等字样。“这是一枚1936年德国生产的子弹,跟抗战时期南京守军使用的武器对得上。我当时就觉得,可能这里会有大发现。”许晶告诉记者,“背靠悬崖说明孤注一掷无处可逃,手雷盖可以看出敌人已经非常近了,20米左右,他先后投出了至少5颗手雷,说明这位当年在这里作战的英雄,无论是坠崖或是战死,都曾奋勇抗击过敌人,甚至消灭了不少鬼子,他打完了所有的子弹,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就是一个英雄单兵坑遗迹,我们联想着当年的战争情景,不由得肃然起敬。看到身后几十米高的垂直悬壁,我们几人站定,低头向这位80年前的英雄默哀致敬。”

  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团长张定胜老师决定,将这些已经沉睡了整整80年的战斗遗存物捐赠给江东门纪念馆。

  许晶说,探索与追寻的路上,真实且令人血脉偾张的历史总是会不经意间撕开,1937年冬月的南京,日军暴行被以实物或是记忆的方式定格和固定下来。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尽管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在各种场合抵赖否认大屠杀的存在,但历史就在那里,国家公祭日就是永远的铭记。

  多年执着,脚步丈量上百处战斗遗迹

  国际安全区的8公里路,紫金山上的战斗线路,许晶他们已经记不清走过多少次。在追寻历史的路上,他穿越南京城,徒步丈量过上百处战斗遗迹。在这些志愿者看来,南京大屠杀既是这个城市一段挥之不去的伤痛记忆,更是人类历史上的耻辱记忆,需要后人永远铭记。

  许晶对南京大屠杀的最初记忆,源自高中时代的一个邻居,当他第一次从那位“下放回城”的理发师伯伯口中听说1937年的惨痛记忆时,身体仿佛被什么击中了。即便是30多年后回想当时,许晶依然紧皱眉头:“就在南京,居然有这样人类历史上的黑暗时刻,居然我此前一无所知。”

  金陵中学毕业后,许晶直接进入汤山中学任英语老师。在那片有着众多战争遗迹和口述历史留存的地方,在学生家长的帮助下,他逐渐展开了自己追寻南京记忆的历程。

  几个月前,他的一个在汤山街道青林社区孤山堰经营“二营农庄”的学生李克斌反映,农庄里有个合葬坟,葬着的是1937年被日军残忍屠杀的一家六口。如今社区要修路经过,李克斌希望许晶能帮忙交涉,保护这个一家六口的合葬坟。许晶很快找到大屠杀史学文献之一、费仲兴教授所著的《城东生死劫》查找资料,10年前,费仲兴就采访过这家的后人蓝洪银老人,书中详细记载了蓝家一家六口惨遭屠戮的史实。许晶说,后来他组织了城市记忆寻访团来呼吁保护合葬坟,并和费教授取得联系,众多南京媒体也关注到此事。在多方努力下,公路的施工方做了局部小调整,这个有六个坟头、插着六根竹杆的大屠杀合葬坟遗存得以保留。

  30多年来,许晶历经了几次工作变迁,从汤山中学的英语老师到金陵饭店首批员工,再到大型商业集团常务副总和目前奢侈品及地产企业CEO,不变的是他对南京抗战史和大屠杀史的执着研究。

  他多次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南京城市记忆团、江东门纪念馆紫金草读书会、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等学术和寻研活动,把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于执着追寻那段历史的原貌。

  许晶说自己是公益人,要以公益事为旨。“1937年的南京,既发生了世界罕见的残忍暴行,也留下了中国军民面对强敌英勇作战的民族气节。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国家是从哪里走过来的,也就更能感受到自己与这个国家的休戚相关、生死与共。只有国家强大,才是中华民族的最大福音和我们美好生活的根本保障!”许晶说。本报记者 张源源

标签:

责任编辑:江仲惠(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