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社会大观 > 正文

0

国家公祭让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在世界范围传播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刘晓 戴六华   2017-12-13 09:31:00

  原标题:“家国之殇”成为“人类记忆”

12月9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参与者在追思会的“铭记历史、祈愿和平”条幅上签名。当日,多伦多举行主题为“铭记历史、祈愿和平”的纪念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追思会。 新华社发

  80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屠城暴行。南京大屠杀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惨痛的创伤,不仅属于幸存者和死难者亲属,不仅铭刻于家国记忆、民族记忆,历史真相也跨越了种族、肤色、语言的隔阂,在世界更广的范围传播。

  自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来,已三度举行的国家公祭让南京大屠杀史实引起世人更加广泛的认知、认同。随着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以及围绕揭示真相、传承史实的一系列国际纪念展览交流活动在世界各地举办,南京大屠杀这一人类浩劫日益成为固化的“人类记忆”,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为之震惊、铭记、深思。

  历史记忆是人们迈向未来的基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南京大屠杀史实作为人类共同记忆,昭示着和平的可贵,启示着前行的方向。

  大屠杀史实在美、日、法、德等国展出,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历史真相

  2017年当地时间11月24日上午,一场名为《人类的浩劫1937》的展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展览以大量文字图片资料向美国民众讲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

  侵略者的屠刀砍向无辜民众、死难者成群躺倒在血泊中……一幅幅记载侵华日军屠杀、强奸、抢劫、纵火等暴行的史料照片,让参观展览的美国民众深感震惊。14岁的华裔女孩凯瑟琳痛恨侵华日军如此残暴的行径,小女孩说,她想要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并希望做传播这段历史的志愿者。

  史料是记忆的载体,也是传播与认知的纽带。近年来,南京在搜集、保护南京大屠杀历史铁证,固化幸存者口述证言的同时,积极推动相关史实的国际传播。去年,《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和《汉堡之子·南京好人》图片展分别在法国冈城、德国汉堡举办,引起欧洲公众广泛关注。此次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及美国纪念南京大屠杀联合会主办的《人类的浩劫1937》展览,还将走进美国其他城市继续展出。

  推动大屠杀史实国际传播的,还有来自民间的力量。今年7月15日至23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在日本广岛举行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这是近20年来,南京大屠杀史料首次在广岛展出,包括当年侵华日军士兵家书在内的众多文物,让日本普通民众近距离了解了大屠杀历史真相。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女儿陆玲也随同赴日,以母亲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感受,唤起日本公众对历史的认识和反思。

  多年来一直从事南京大屠杀史实研究、曾多次赴日本举办相关展览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说:“选择在原子弹爆炸的广岛举办展览,就是希望提醒广岛和日本民众,在铭记自身受到的伤害的同时,不要忘了南京和中国人民受到的伤害,反对战争,正视历史,珍惜和平。”

  国际友人的善心义举,连接起跨越国界的共同记忆

  曾在纳粹屠刀下保护众多犹太人免遭杀戮的辛德勒,在国际社会广为人知,而在南京大屠杀中,同样有这样一批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国际友人。80年前,约翰·马吉与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等20多位留守南京的国际友人,冒着生命危险,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组建难民收容所,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息避难的场所。他们的善心义举,在当时保护了众多无辜中国民众,而在今天则连接起跨越国界的共同记忆。

  今年10月,作为一名专业摄影师,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来到南京,沿着当年祖父在南京拍摄的地点和路线,一路追寻,重新拍摄。克里斯·马吉说,自己很多年前就看过祖父拍摄的南京大屠杀影像,那些画面多年来一直刻印在脑海中。这次追寻祖父足迹,就是要以拍摄影片的方式更多地了解历史真相。为此,他还专门采访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希望把真实的历史讲述给更多人。”

  曾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通过日记等方式保存了南京大屠杀重要史料,今年12月,由拉贝家人捐赠出版的《拉贝日记》影印本首度公开,再度还原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今年11月12日,曾在南京鼓楼医院亲手救治了数千名受伤难民的美国医生威尔逊医师纪念碑在其家乡亚凯迪亚市落成,该市副市长戴守真在落成仪式上说,设立纪念碑就是要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防止人类悲剧重演,珍爱和平、维护和平需要人类共同努力。

  国际安全区作为南京大屠杀重要遗存,也在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今年11月,包括150名外籍留学生代表在内的300多名中外人士参加了第二届“感恩·南京安全区冬日徒步寻访活动”。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21岁留学生孔夕已经在南京学习生活了3年,也爱上了这座美丽的城市和热爱和平的南京人。他说:“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南京大屠杀和国际安全区的历史,希望能通过参与这次徒步,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学习国际友人为和平奉献的精神。”

  让历史记忆跨越国界,前不久,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泰文、韩文、越南文和马来文6种版本。何建明表示,该书力图真实反映战争的残酷和侵略者的残暴,让全世界更多人了解这段真实的历史。

  越来越多海外人士加入传播大屠杀史实、捍卫人类记忆行列

  在今年12月13日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加拿大多伦多、美国旧金山、荷兰海牙等多地举行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追思悼念活动。多伦多市长庄德利在追思会上说,他代表多伦多所有市民参加追思会,缅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参加此次纪念活动不仅是缅怀,更要确保今后不再发生此类悲剧。”

  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广为人知的今天,越来越多海外人士加入到传播史实、捍卫记忆的行列。

  今年10月,加拿大安大略省决定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十多年前,与亚洲二战史相关的历史资料在加拿大学校课程里极为稀缺;如今,安大略省公立学校课程中有11项课程包含相关内容。为此,出生于中国香港、定居加拿大30多年的刘美玲女士付出了不懈努力。十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在加拿大推动教育机构讲授亚洲二战历史,并参与筹资拍摄了有关已故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著书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推动了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固化传承。

  日本学者田中信幸的著作《一道背负:日本父子的侵华战争责任对话》在2015年8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书中是作为儿子的田中信幸与曾参加侵华战争的父亲的对话,包含300多封信件以及战时日记,从侧面还原了日本侵华战争。“我想让更多的日本人睁开眼睛,面对事实。”他说。

  从1988年至今,日本退休女教师松冈环奔波于中日两国之间,寻访真相、传播史实。她走访300余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250位侵华日军老兵,出版证言、摄制纪实电影、邀请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举行证言集会……今年已经70岁的她说:“为了让日本年轻一代了解历史真相,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广泛传播正在筑起牢不可破的人类记忆。“我要尽最大努力,让所有加拿大人都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11月30日,加拿大华人议员关慧贞在加拿大联邦议会就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发表声明,同时呼吁加政府设立南京大屠杀国家纪念日。她的一席话赢得众多议员起立鼓掌。

  加拿大保守党领袖安德鲁·希尔说,必须让所有加拿大人知道南京大屠杀是亚洲最黑暗的时刻,“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世界历史这一残暴且令人悲痛的时刻。”

  本报记者 刘晓 戴六华

标签:

责任编辑:江仲惠(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