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社会大观 > 正文

0

“这是我,这也是我”丨看老中青记者时代印记下的技能转变

来源:交汇点   作者:张宣   2017-11-08 19:41:00

  交汇点讯 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宇宙不重启,记者不休息。今天是记者节,很显然记者今天也没休息。在新闻人的节日里记者脑子里一直都在想记者节都有啥好选题?

  时代在变,记者的采访方式也在变。记者也想到一个好选题:“不同时代的记者技能和设备都有啥变化。”说干就干,记者采访了老中青三位记者,请他们回忆各自的时代采访印记,请你一起来看看,新闻路上,记者的技能和设备怎么变。

  60后代表:

  学法 供职单位:县级报社 入职年份:1989年 职位:文字、摄影记者

  80年代末期,学法从粮食局调到刚组建的县报担任文字和摄影记者。

  那段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的年代,报社没有专职的摄影记者,学法便既写又拍,写的过程中用的是钢笔,80年代,钢笔还是比较流行的,每次采访,学法便带着笔记本跨上“海鸥”牌相机骑着自行车出发。

  那个年代手机还是稀罕物,有什么采访线索单位都会拨打“BP”机联系学法,学法至今还记得,自己的“BP”机的机号是“1298860524”,只要接到信息,学法便会找一个身边最近的公用电话回过去了解最新的新闻线索。

  由于笔速往往是赶不上采访对象语速的,而录音笔还没普及,只能用磁带录制,但是一个磁带再加一个随身听,带着非常不方便,学法便去大城市买了一个索尼的迷你的随身听录音,磁带和机器只有正常尺寸的一半大小,而这个随身听至今还在。

  采访写作中,个人都是没有电脑的,笔记本电脑更是稀罕物,学法每次采访完后就把稿件用钢笔写在稿纸上,然后来到单位交给专职的打字员,由打字员输入电脑后再编排成报纸版面,往往一个流程下来,已是深夜11点、12点。

  文字如果有了照片会更生动,一般情况下学法采访的时候都会随手拍照当配图,90年代只能用胶卷拍照,拍完照之后要把照片刷出来,去照相馆刷照片成本太高,单位也没配备洗片房,学法便把自己家的小房间改造成了一间暗房,自费购买了照片放大机、照相纸、显影定影药水、红漆涂成的灯泡,自己拍自己洗,等成片晾干了之后又急急忙忙送到单位印到版面上。总知,受于技术和装备的限制,那个时代的记者更多还是靠自己的动手能力,掌握着洗片、叠稿纸的技能。

  70后代表

  庆哥 供职单位:省级报社 入职年份:1994年 职位:科技、体育记者

  1994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庆哥进入新华日报社旗下的一家生活服务类媒体当科技记者。

  庆哥回忆,当时的采访设备只有纸和笔,用采访机的很少,感觉奢侈无比。

  当时写稿件还是纸,然后交专门的打字员录入,相当一部分记者还不会用电脑,电脑是后来开始普及的。

  开私家车出去采访?想都不敢想。老资格的记者骑摩托的不少,年轻人出去采访主要就是靠自行车,不管是孝陵卫的农科院还是安德门的玻纤院,自行车一蹬就走,当时年轻,根本不觉得远。

  当时跟采访对象想直接联系,只有靠电话,一本黄页用得很熟练。

  95年开始装备了BB机,当时单位配的还是数字机,只显示呼叫你的用户电话号码,其他信息看不到,显摆了一阵子,但确实方便联络了。

  1996年买了手机,全球通,觉得瞬间高大上,号码至今未变,成了人品的标志,因为号码太早,现在经常被误以为是移动公司内部员工号码。

  当时不需要拍照,我们就是标准的文字记者,摄影有专人,版面上用图也少,也不需要专职文字记者拍照。大家纷纷开始拍照并且图片能上版面,还是要到智能手机普及并且拍照功能强大之后。

  谈到技能,庆哥认为当时比较厉害的技能就是印刷厂的老师傅们用铅字排版,但很快开始电脑照排普及之后,这些师傅也渐渐无用武之地,开始转型了。

  90后代表

  起司猫 供职单位:省级都市报、省级新闻客户端 入职年份:2015年 职位:全媒体记者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起司猫这样描述自己所处的时代,2015年毕业季,起司猫怀着对媒体的热爱选择成为了一名新闻人,那一年,新闻传播学期刊上最火的论文都是“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冲击”、“新媒体环境下报纸个性化营销”之类的内容,传统媒体如临大敌,甚至有些纸媒原地倒下。

  在这种大背景下,2016年起司猫从纸媒记者转型为新闻客户端记者。媒体时代已经从“内容为王”转化为“技术为王”,起司猫所在的新闻单位也一样,一篇采访报道从活动开始到成稿发布甚至只需半小时的时间,如果是直播的形式新闻信息更是实时显示。

  起司猫这样讲述自己工作的一天。清晨,起司猫打开手机QQ群,点评和选题会不再是实体会议,而是出现在QQ群里,起司猫选择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出发采访。这天可能是一场直播,起司猫只带了一部手机轻装上阵,来到采访地点,起司猫打开手机上的直播软件,把直播链接分享给后台编辑,便开始采访,采访中,起司猫提出问题,采访对象现场解答,再配上采访地点的实时画面,读者通过手机仿佛身在现场,还能分享点赞,参与度极强,不再枯燥无味。

  直播采访结束,起司猫坐地铁或者骑着共享单车回到单位开始码字。写在纸上?不可能!打开工作电脑,回放手机直播或者打开手机录音文件上传到“讯飞语记”的后台,由机器自动把采访录音转化成文字,虽然准确率不是百分百,但是效率大大提升,起司猫不用再耗费时间慢慢听录音了,只要直接播放录音过一遍即可。

  文字码好送领导审核完毕后,传稿也就是分分钟的事,第一种传稿简单粗暴,把文字直接贴在QQ群里,智能手机便是发稿终端。第二种传稿则是用电脑或手机全程网络送稿、审批、签发、上版。这些环节全部依靠网络,不用动腿动脚,全程动动手指,在媒体融合大潮席卷全国的背景下,年轻记者的采访方式变得快捷有效。

  时代在更迭,技术在发展,但新闻人迸发的思想火花一直在闪亮。记者的技能也在转换,也涌现出很多拥有全媒体技能的佼佼者,他们上能拍照摄像做直播,下能编稿P图飞无人机,一个人抵上几个人。

  “这是我,这也是我。”记者,一直在路上。

  交汇点记者 张宣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