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社会大观 > 正文

0

苏州:垃圾分类推广迎来新契机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陈雨薇   2017-10-13 08:14:00

  上月底,《苏州市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设备配置标准》《苏州市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前期统计表》两份通知文件下发到相关公共机构和企业,成为继今年6月苏州提出试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后的又一实质性进展。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示范城市,苏州市近年来凭借长期、丰富的实战经验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出垃圾分类与治理的“苏州模式”。

  三分类“换挡”四分类

  近日,在苏州市姑苏区三元四村垃圾分类亭里,社区老党员杨敏华与往常一样,将一袋厨余垃圾扔进黑色的专用厨余垃圾桶。三元四村是苏州市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自从今年4月该小区垃圾分类从有害、可回收、其它“三分类”细化到“四分类”,杨敏华就开始改变分类习惯,将厨房汤汤水水放进专用垃圾袋,如果贴上标签后还可以积分得奖励。

  无独有偶,距离不远的凯旋花园小区,去年开始小区垃圾也“换挡”为“四分类”模式,并采用市场化模式,招标了一家企业将厨余垃圾收集并就地处置。目前,凯旋花园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达九成,210多户家庭积极参与。数据显示,该小区每天可回收厨余垃圾近70公斤,去年8月正式开展至今年9月,凯旋花园共处理26.5吨厨余垃圾,垃圾减量率达19.1%。

  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垃圾最终要达到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要真正实现源头减量,厨余垃圾单独分类非常关键。”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副局长汤以成告诉记者,“三分类”的模式将有害、可回收垃圾分离,起到了一定减量效果,但这两类垃圾占比普遍较小。而“高产”的“其它”垃圾中,很大部分是居民的餐厨垃圾。一旦把厨余垃圾单独分类甚至直接就地处理,减量效果则非常可观,凯旋花园就是很好的例子。

  当前,苏州正逐步在437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推行厨余垃圾单独分类的“四分类”新模式,包括三元四村和凯旋花园在内,已有32个小区开始“尝鲜”,目前反馈较好。

  每天集中处理400吨餐厨垃圾

  生活垃圾分类“调频换挡”的背后,是苏州十多年垃圾分类工作积累的扎实实战经验。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始于2000年,2010年开始提出了“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细分类就像正在试点的小区,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细分;大分流就是按照生活垃圾的属性进行专项分流。

  目前,专项分流效果已显现。比如苏州市从2009年开始,把饭店、企事业单位食堂的餐厨垃圾单独分流。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苏州全市共处理14.2万吨餐厨垃圾,日处理量达400吨左右。此外,去年还分流处理了142万吨建筑垃圾、2万吨园林绿化垃圾等,已开始探索居民大件垃圾的分流处理。

  垃圾专项分流之余,居民生活垃圾处理成为难度最大的“硬骨头”。“当前,苏州上下都积极投身勇当‘两个标杆’、建设‘四个名城’工作中,维护和提升生态环境,是当前和今后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 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副局长阎鸿泰告诉记者,除了城区正在推行的“三分类”和“四分类”,镇村则主要是将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两分类”,目前全市已在镇村地区建成89个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覆盖115个行政村的59145户居民。

  有效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的关键,而终端解决则是分类可持续的关键保障,3平方公里的“江苏吴中静脉产业园”孕育而生。目前,这里每年焚烧处理生活垃圾140万吨、处理餐厨垃圾12万吨、安全填埋危废4万吨、焚烧危废3000吨。

  市区试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今年6月,《苏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正式下发,提出至今年年底,苏州市区基本完成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设施的全覆盖,普遍推行餐厨与农贸市场有机垃圾的强制分类;至明年上半年,苏州市区全面实现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至2018年年底,建立完善的垃圾强制分类收运体系、处置体系和配套政策法规体系。

  “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引导,苏州不少居民已经逐步有了垃圾分类的意识。但知晓率提高后,投放参与率和准确率才是有效分类的抓手。”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副处长何晟介绍,垃圾分类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实现长效可持续制度要先行,苏州先后出台了《苏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施规划(2012—2016)》《苏州市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和《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及处置作业规范》等30多部规范性文件。去年7月,《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促进办法》也正式开始实施。

  根据苏州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在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强制分类的引导下,苏州将继续积极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至2020年年底,苏州市区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将达到90%。居民小区、农村垃圾分类模式,开展垃圾分类的小区至少将生活垃圾分成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三类。

  本报记者 陈雨薇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