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员工与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
中国江苏网8月31日讯 “实业报国,共同富裕”,走进红豆集团南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这8个大字。
这个发源于无锡港下镇的大型民营企业,从只有几个人的手工小作坊起步,经历60年风雨浪潮,如今拥有员工2.2万,间接解决15万人就业。可贵的是,一直秉承“实业报国,共同富裕”的企业使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涵就是关爱员工,与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以文化人,“情”文化提升员工归属感
文化是一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彰显独特价值的重要精神内涵。以“打造中国文化第一品牌”为愿景的红豆集团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打造自身的企业文化,做“文化内涵式”企业。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周海江认为,“企业要想做长做久,做大做强,靠什么来凝心聚力?那一定是企业文化。”
在红豆,“共同富裕”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制度保障的,是踏踏实实落到实处的。集团在1993年搞内部股份制的时候,股东曾有800多名,大股东50名。对高层人才,企业采取了给股份、给产权的办法,使其与企业经营实绩融为一体;对待广大优秀人才,企业努力营造公平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以能力赢得岗位,以岗位获得高薪;对待广大基层员工,不断提高待遇和收入,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近些年,红豆提出建设“千亿红豆、智慧红豆、美丽红豆、幸福红豆”,其中的“幸福红豆”,就是把“职工得实惠”作为企业最终的落脚点,营造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相一致、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相一致的良好格局。红豆情文化的战略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和谐,这种和谐不是表面的、暂时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持久的,即可持续的和谐。
关爱员工,构建制度“三重保障”
将员工当成家人,作为一个有着60年历史的企业,红豆集团内部和谐的劳动关系一直备受肯定。当人们还在热议如何让企业员工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时,红豆集团已经探索建立了一套关爱员工成长的制度化安排——“生活有保障,事业有希望,情绪有释放”。
“生活有保障”就是不断提高员工收入,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合理透明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是对劳动和创造的尊重。红豆集团在给员工提供免费食宿的基础上逐年提高员工的平均收入,水平一直高于周边同行企业。红豆每年都提升员工工资,即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红豆员工工资上涨平均幅度也达到15%。另一方面,红豆集团还特别建立了“红豆慈善基金”,及时救助员工的特殊困难。“红豆慈善基金”从2008年成立开始,已连续数年对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进行救助总计400多人次,帮助职工解决子女上学、大病就医、因灾致困等生活实际问题。
“事业有希望”,畅通企业上升通道。周海江认为,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关键在于给员工公平的机会。在红豆,得到公平机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竞争上岗。由于企业飞速发展,红豆集团几乎每星期都有会竞争上岗的职位推出,岗位从科长、车间主任、销售经理,到厂长、公司总经理、部长、总裁等,全部实行了公开竞争上岗的选拔制度。针对一线员工,红豆设立了星级员工评选机制,从一星级到三星级。红豆集团创办了红豆大学,面向广大员工常年免费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文化教育培训、企业管理培训等,业绩优秀的三星级员工可以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免费在红豆大学深造。集团还全面推行每年学满36学分者方可增薪提级的学习激励机制。
“情绪有释放”是给予员工“话语权”,让员工有渠道纾解自己心中的委屈、怨气,以平衡心理。如何寻找到这一纾解情绪的渠道,红豆为此专门在车间开辟了“书记总裁信箱”“回音壁”。正如周海江所言:“红豆之所以设立‘回音壁’,就是要提供一个渠道,给员工充分表达的权利,将人性化管理真正贯穿于细节、落到实处。”
构建关爱员工的三重保障,使红豆员工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职业空间得到提升,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真正实现了红豆人的体面劳动,尊严生活。
价值共创,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和谐的劳动关系的打造需要企业发展实力作为保障。无论是实施职工收入倍增计划,每年投入3500多万元对所有员工实行午餐补贴,投资3亿多元建造15万多平方米的宿舍楼,还是定期为员工组织义诊、体检等活动,其背后都是红豆连续60年的稳健发展的支撑。
近些年,随着红豆集团的转型升级,构建与员工间的和谐劳动关系也已体现在红豆“八方共赢”理念。“共赢”成为红豆和谐劳动关系的新要义。这种共赢除了给予员工关怀外,更注重给员工提供发展的平台,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在一如既往保障和尊重员工权益的同时,红豆集团更关注如何用新的事业舞台让员工和企业实现共同成长。
在红豆,寻求发展的员工面前有一张金字塔图——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图,分别展示了从基层人才、中层人才到高级人才的发展通道。按照这张金字塔图,红豆的员工人人可以规划自己的事业发展路线图,即使是工人,经过努力和培训也可以走向管理岗位,担起重任。
制度化、民主化、情感化的管理构建和谐的内部关系,帮助员工不断提升与企业一同成长,让红豆集团打造八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从企业内部开始,做深做实,最终惠及八方,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