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冷冻 真能让人类跑赢死神?
保存展文莲遗体的液氮罐。
银丰研究院专家为展文莲实施冷冻术。图片来自科技日报
中国江苏网8月17日讯 借助“人体冷冻技术”与时间赛跑,让已经死亡的人等待未来技术出现进而实现“重生”,你认为这种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事,真能实现吗?
近日,山东一家机构联合医院临床专家实施了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的科研项目:一名因罹患肺癌死亡的中年女性被存于零下196℃的液氮罐内,进入“极寒世界”,期待未来医学科技进步后能“起死回生”。这是商家营销的噱头,还是将来真的能有这一天?带着诸多疑问,紫牛新闻(微信号:yzwbznxw)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
实习生 尹昌鹏 李爽
紫牛新闻记者 肖蔚
写下同意书后,她被“存”进液氮罐中
逃离死神,自古到今都是人类的幻想。展文莲这位49岁的山东济南义工,因肺癌去世后,身体被转移至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长期保存。去世前,她和家人签署了遗体捐献同意书和生命延续计划知情同意书两份文件。
执行这个疯狂“复活计划”的,是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及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的专家。
在主治医生按照法定程序宣布展女士临床死亡之后的2分钟内,几位临床专家迅速向她的体内注射了抗凝、抗氧化和中枢神经营养等药物,并通过循环系统快速输注冰盐水进行物理降温,同时实施气管插管,启动呼吸机和Lucas2等心肺支持设备。13分钟后,遗体被运至银丰研究院低温医学研究中心,经过55小时的降温,被转移到充满液氮、可稳定维持在零下196℃的特制液氮容器中。长眠于此的展女士,成为第一位由国内机构实施人体低温保存的志愿者。
事实上,人体冷冻在国外并不罕见。自1967年美国物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肺癌去世)成为世界第一个用人体冷冻技术贮存遗体的尝试者后,迄今国外已有数百例。在中国,“人体冷冻”这一概念被人们熟知要追溯到两年前,2015年5月30日,科幻小说《三体》编审之一、女作家杜虹在去世后,被长期保存在全球最大的冷冻人体研究机构之一的美国Alcor总部。不同的是,女作家杜虹仅仅是头部被长期冷冻保存。
价格不菲,每年补充液氮就要5万元
冷冻人体在未来“起死回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在实施这一计划的美国专家阿伦看来,死亡并非不可逆转。紫牛新闻(微信号:yzwbznxw)记者了解到,阿伦曾在美国最大的人体冷冻机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Alcor)工作了近十年,参与了70多例人体冷冻手术,现在他是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人体低温保存专家、临床响应中心主任、山东省“引领齐鲁”海外特聘专家。
“冷冻的不仅是身体,记忆也是可以保存的。”在阿伦看来,记忆的保存是“复苏”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理论上讲,人的永久性记忆是可以被留住的,但具体要看对大脑的保存程度,未来能否复活充满变数。
几天来,记者多次联系实施这一项目的研究机构了解情况,均未有答复。
紫牛新闻(微信号:yzwbznxw)记者了解到,展女士遗体的冷冻资金大部分来自这家机构命名的生命科学公益基金会,个人出资仅仅是象征性地“出了很少的钱”。在该研究院工作人员的列支清单上,液氮罐,40万;程序降温设备,40万;体外循环机,100万;呼吸机,七八万;实验室搭建,500万……
此外,人体进入低温保存状态后,每隔10天到半个月需要补充一次液氮,这一费用大约为每年5万元。
志愿者:至少带来了一线希望
在这个“人体冷冻计划”的实施背后,活跃着不少人体冷冻领域的志愿者。连日来,紫牛新闻记者找到了协助杜虹遗体赴美实施“冷冻计划”的中方幕后团队,其中的两名主要参与者都是北京的年轻工程师,其中一人在国家科研单位从事我国探月工程。
“还有什么比人的生死更大呢?”作为一名从事探月工程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李俊铎在接受采访时深信,人体冷冻对于未来医学病例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直言不讳:“我个人并不认为未来就能100%成功,但至少存在一种可能性!”
李俊铎最早接触到人体冷冻的相关信息源自六七年前,当时他和发小赵磊(IT工程师)等人纯粹出于个人兴趣爱好聚成圈子,关注、研究这一全新的领域,并在网络上发表相关文章。
正因如此,杜虹的女儿当年找到了他们。杜虹女士去世后,大家接洽美国医疗团队,直至将杜虹女士的遗体送上飞机。赵磊告诉记者,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和传统的殡葬方式产生的绝望相比,冷冻给家属带来了一线‘希望’,减轻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和恐惧感。”
李俊铎等将自己在国内最早创建的这个研究人体冷冻技术的小圈子,定位于公益性的兴趣圈,且参与者都是出于爱好和有爱心的志愿服务。李俊铎说,近几年来国内有10例希望实施“人体冷冻复活”的人士或者患者家属找到他们请求协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成功实施。其中有家人反对、也有患者突然去世未来得及准备等原因。
对话
质疑是大家的权利,但逻辑上不成立
记者:请谈谈你对人体冷冻这一技术的认知。
赵磊:冷冻不是高科技,复活才是真正的未来高科技。
记者:你们在冷冻人体事业上主要负责哪些事务?
赵磊:我和李俊铎等人都有本职工作,只是遇到那些可能需要冷冻的朋友给他们一些科普和建议,或者帮助他们与alcor或者银丰沟通。
记者:你们认为“人体冷冻计划”有朝一日有多大把握能让死亡的病人复活?
赵磊:科学家们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去解决问题。
记者:你了解银丰以及他们这次实施的“冷冻人体复活计划”吗?你是怎么看的?
赵磊:他们的团队资源很充足,还请来了经验丰富的阿伦,技术实力应该是很雄厚的。
记者:面对争议和质疑声,你怎么看?
赵磊:质疑是他们的权利,但是在逻辑上不能成立。
观点
医学专家 冷冻损伤目前无法避免
几天来,紫牛新闻记者分别采访了省内外多位医学相关领域的教授、专家、医生等。专家表示,国际低温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目前有一个基本共识:现有技术可以实现绝大多数细胞和部分组织的深低温保存,但是器官的保存尚未有技术突破,至于人体的保存更无法实现。
“器官的保存,迄今为止尚无有效方法。虽然有学者和机构开展相关实验,但没有一例能够在深低温保存复苏并移植后确保长期存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低温医学与医学微系统实验室执行主任赵刚表示,人体复活暂时看来感觉是妄想,但不能排除将来它有可能成为现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低温医学与医学微系统实验室硕士研究生苑福泉表示,现阶段的技术还无法做到人体的无损冷冻和无损复温,未来问题肯定会得到解决,但现阶段下由于冷冻造成的损伤无法避免。
社会学者 冷静理性看待新生事物
知名社会学学者、江苏苏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资深律师王进认为,对于国内第一例“人体冷冻”项目的出现,建议公众应该冷静理性看待新生事物。他说,古往今来,“生者永生、死者复活”一定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对于敢于突破传统、挑战生命科学领域极限技术的冒险精神应该给予点赞和理解,毕竟它存在一种可能性,且在国内这一领域的探索之路才迈出一步。